樂莫樂兮新相知 悲莫悲兮柴門別——周臣《柴門送客圖》賞讀

明周臣《柴門送客圖》,紙本設色,縱121釐米、橫57釐米,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此圖是作者根據杜甫《南鄰》詩意創作的山莊訪隱圖,是以隱居生活為題材的一件作品。《南鄰》詩曰:“錦裡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慄不全貧。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對柴門月色新。”南鄰,指住在杜甫成都草堂南邊的鄰人,號錦裡先生。此詩是寫杜甫於某個閒暇之日登門造訪錦裡先生,並在那裡度過了難忘的一天。而《柴門送客圖》便是對“相對柴門月色新”一句詩意的表現。在古詩詞中,“柴門”與“朱門”相對,通常代指平民百姓,除此還具有“隱逸”之寓意,故而也是隱士的指代性稱謂。畫面中,夜幕降臨村莊,聚會結束後,主客二人依依不捨地於柴門外作揖告別,白沙翠竹、松風雲水,主人長行相送,讓觀者從中體味到“樂莫樂兮新相知”的意韻。此外,畫面近處鬱茂的古松,軀幹盤曲,枝葉繁茂,蒼苔滿布;松下露出茅屋一角,屋簷下掛一陶罐,茅屋中的女主人正在收拾客人離去後凌亂的酒席。屋前的小路通向河邊,溪邊停靠著一隻小舟,船伕可能因等待多時似已睡去,一肩挑行李的隨行童子立於客人身旁……松根周圍及對岸坡石以濃墨渲染,墨色蒼鬱深秀之中層次分明,襯托出松根的奇崛蒼勁,與周圍以細膩線條表現出的盪漾水波和隨風搖曳的蘆葦形成了鮮明對比。清冷的水汽、搖擺的葦草……使觀者不禁隨著畫面中的人物一道融入這夜色寧靜的氛圍之中,為“柴門送客”增添了無限詩意。

樂莫樂兮新相知 悲莫悲兮柴門別——周臣《柴門送客圖》賞讀

觀整個畫面,作者透過對一系列物象的形象描繪營造出友人離別之際依依不捨的氛圍。岸邊的小舟正待起航,大家都處於離別的情緒之中;而小舟上的船伕正在酣睡,體現出主客聚會、晤談時間之長。畫家透過一緊一鬆兩種相反情景的呈現,緊緊抓住了“柴門送客”的主題。酣睡的船伕看似置身事外,但卻比描繪他整裝待發的情形更加具有藝術性,因為如此更易從側面烘托出主客雙方依依惜別的感人離緒,可謂“無情之處見深情”,這也正是畫家對藝術情節處理的匠心獨運之處。

從技法上看,此圖用筆嫻熟,粗細兼具,氣韻流暢自然,筆墨雄放勁挺,率意揮灑而簡潔秀整,無凌亂粗野之勢。坡石皴擦豪放剛勁,如亂柴鋪地。松針以花青烘染,表現暮色來臨之際周圍環境的淡雅明秀,而且松針的細秀勁挺與流水的清麗明秀形成了鮮明對比。作者用胡椒點畫遠近雜樹,以濃淡乾溼的墨色變化營造出遠近景緻各異的空間感。月色和風聲在這寂靜又充滿生機的空間裡彌散開來,為“送客”奠定了基調。

總體來講,此作構圖嚴密,筆墨恣意放縱,是立足於宋元水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已具備明代山水畫風格特徵的雛形。圖中跋有“東村周臣”及鑑藏印多枚:松樹樹幹上署有“東村周臣”並鈐“舜卿”“鵝場散人”朱文印兩方,此外,還有“錫山華氏碧梧青層珍藏”“客齊鑑藏”收藏章兩方……證明此作曾經多位著名藏家收藏,是一幅流傳有緒的作品。作者:李愛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