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時,朱棣為向朱權借兵許諾平分天下,事成後朱權結局如何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本文涉及年齡,按照舊時習慣,均採用虛歲。)

每逢盛世英主,往往皇帝子嗣繁多,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有多達26個兒子,但其中後世最熟知的卻也只有皇太子朱標以及皇四子朱棣。正所謂虎父無犬子,朱元璋的兒子中其實也是臥虎藏龍,能人頗多。

《明通鑑》曾評價說:

“太祖諸子,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意思就是,在明太祖朱元璋的諸多皇子中,燕王最善於打仗,寧王最善於謀略。燕王我們都比較熟悉,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那這個以“善謀”著稱的寧王又是誰呢?

寧王朱權,朱元璋第十七子,生母為楊妃。朱權雖然只是朱元璋的庶子,但他自幼聰穎好學,資質在諸多兄弟之上,頗受父皇喜愛。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年僅13歲的朱權被封為寧王,封地為大寧。

靖難時,朱棣為向朱權借兵許諾平分天下,事成後朱權結局如何

大寧地處喜峰口外,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東,西接宣府,與蒙古接壤,是明朝的軍事重地。朱元璋把如此重要的封地給了年幼的朱權,可見對他的器重和信任。朱權也不負所望,他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

,手握重兵,能征善戰,曾多次出塞抗敵,戰功赫赫,並以善於謀略聞名於天下。

(出自《明史》,原文為: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為帝,並開始針對叔叔們進行削藩。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為了自保,也為了謀取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著名靖難之役,一場叔侄大戰就此打響。

當時,燕王朱棣雖然實力雄厚,但以區區一方土地對抗全國兵馬朱棣沒有信心,更何況藩王造反成功,在整個歷史上都沒有先例。所以,朱棣需要盟友,而坐擁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

以及

“朵顏三衛騎兵”

的寧王朱權自然成了他的首選。同樣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深知十七叔的實力不容小覷,所以也在極力拉攏朱權。

靖難時,朱棣為向朱權借兵許諾平分天下,事成後朱權結局如何

上文提及,寧王朱權以善謀著稱,在局勢不明的情況下,他不願意站隊偏向任何一方,他的打算是置身事外、儲存實力、坐山觀虎鬥。但是,實際情況卻是身不由己。

朱棣看上了朱權這塊大肥肉,發誓不得手不罷休,於是他與朱權玩起了計謀。你善謀?我也不差!

建文元年九月,朱棣佯裝兵敗逃到大寧,請求朱權救助。朱權心地善良,念及兄弟之情,他准許朱棣一人騎馬入城。見到弟弟朱權後,朱棣開始了他影帝級別的表演,他竟然握著朱權的手大哭,說自己並無謀反之心,起兵純屬被逼無奈,還懇求朱權代為起草奏章向朱允炆謝罪。

(出自《明史》,原文為:其年九月,燕王遂自劉家口間道趨大寧,詭言窮蹙來求救。權邀燕王單騎入城,執手大慟,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謝罪。)

靖難時,朱棣為向朱權借兵許諾平分天下,事成後朱權結局如何

朱棣在大寧府居住了數日,期間,看似兄弟情深,實則暗潮洶湧。朱棣不僅趁機暗中勾結朱權的三衛部長及諸守軍,大肆賄賂,許以高官厚祿,還秘密調集自己的精銳部隊埋伏在城外。待到時機成熟,朱棣則告辭離去,並騙朱權送自己出城。朱權當時對朱棣完全沒有戒心,所以只帶了少量隨從出城相送,卻不曾想被朱棣安排的伏兵挾持。

(出自《明史》,原文為:居數日,疑洽不為備。北平銳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陰結三衛部長及諸戍卒。燕王辭去,權祖之郊,伏兵起,擁權行。)

朱棣為什麼要挾持朱權?目的很明瞭,就是要向他“借兵”,脅迫他一起對抗朱允炆。為了讓朱權甘心效力,朱棣甚至許諾他:

事成之後,平分天下。

(出自《明史》,原文為: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

事成之後,平分天下?這種話鬼都不信,難道朱權會信?其實,朱權並非真的相信朱棣“平分天下”的承諾,而是為了保命,不得不假裝相信,以麻痺朱棣。朱權

當時別無選擇,所以只能“借兵”給朱棣,協助他謀反。

靖難時,朱棣為向朱權借兵許諾平分天下,事成後朱權結局如何

朱棣後來果然靖難成功,登基為帝。朱權是何等聰明之人,他才不會傻到去提平分天下之事,他唯一的心願就是改封到南方富庶之地。朱權想要蘇州,朱棣卻說:“蘇州是京畿要地,不行!”朱權想要錢塘,朱棣則說:“當年父皇要把錢塘封給五弟,朱允炆要把錢塘封給自己的弟弟,都沒能有結果,看來錢塘是個不祥之地,十七弟你還是不要了吧!”

朱棣如此推脫,朱權明白他就是不捨得把江南富庶之地封給自己。朱棣又說:“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是好地方,你隨意選擇一個吧。”這哪是什麼好地方啊?都是貧瘠之地。最終,兩相妥協,朱權被改封到了南昌。

靖難時,朱棣為向朱權借兵許諾平分天下,事成後朱權結局如何

到了南昌以後,朱棣仍是處處提防甚至迫害朱權,朱權自知想要保命,唯有夾起尾巴做人,所以從此不問政事,把心思都放在了道教、戲劇、文學、音樂、茶道上,竟然頗有建樹,陰差陽錯成了一代大儒。

可以說,朱棣之所以能造反成功,與朱權的“借兵”密不可分,雖然朱權是被迫的,但他客觀上確實是協助朱棣登上了帝位。只可惜,朱棣並非知恩圖報之人,朱權能在朱棣登基後保全性命已經算是萬幸了。

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

參考資料:《明史》、《明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