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之亂”是什麼樣的場景!“九世之亂”是什麼樣的場景!

說到“古制”,需要遠溯到上古時代。在母系氏族社會,民主選舉產生部落首領,財產統歸以母系計算的氏族共有。後來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出現了私有財產,但共同財產部分仍然屬於全體成員所共有,因而,氏族成員仍然擁有選定與撤換首領的權利。到了元前21世紀,出現了第一個世襲君主制王朝,“夏傳子,家天下”代替了“天下為公”、選賢任能的“禪讓制”。接下來是商朝。王國維先生認為,商之繼統法,以“兄死弟及”為主,而以“子繼”輔之,無弟而後傳子。執行的結果,是導致王位紛爭,國都幾次遷徙,史稱“九世之亂”。

“九世之亂”是什麼樣的場景!“九世之亂”是什麼樣的場景!

迨至西周前期,周公旦曾以武王之弟身份繼位稱王,但由於兄弟不服,引起了一場叛亂。這樣,便產生了“皇位嫡長子繼承製”:在後妃所生諸子中,皇后之子優先繼位;而在皇后所生諸子中,長子又具有優先繼承權。明初朝臣所謂“古制”,就是指此。這種體制的建立,源於宗法制度,更同皇帝多妻制緊相聯結著。封建帝王為確保其家族香火綿延,並滿足其無度的淫慾,遂廣置后妃,以充後宮。

“九世之亂”是什麼樣的場景!“九世之亂”是什麼樣的場景!

《禮記》上說:“古者天子立六宮、三夫人、九嬪十七命婦、八十一御妻”。後世有了更大的發展,到了唐代,皇后之外,還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統稱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叫做九嬪;另有婕好、美人、才人各九人: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開天之際,長安三宮和東都兩宮,共有宮女四萬人。以當時全國四千多萬人口計,唐玄宗的妻妾佔了千分之一。這樣,皇子自然瓜瓞連綿,動輒上百。只能根據母親身份貴賤,將皇子區分為嫡子、庶子;最後,依照先嫡先長、後庶後幼順序,鎖定一個王位繼承人,以保證皇權在家族內部平穩過渡。這種“嫡長子繼承製”,起於周初,止於清代期,施行兩千七百多年。

“九世之亂”是什麼樣的場景!“九世之亂”是什麼樣的場景!

對於皇權順利交接、防止皇族內部因為爭奪儲位而同室操戈,確實起到一定作用。且看,從西漢至晚清,二十九個娃娃皇帝,大體上都還順利地爬上龍墩,顯然借力於這種“百王不易之制”。當然,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本來,高度集中、不受制約的專制皇權,對於君王的個人德才素質與治國理政能力,提出了至高、至嚴的要求;可是,“立嫡立長不以賢”,斷然放棄了德才考量,戎為一種典型的排除賢才、摒棄智慧的繼統方式。這種強烈的反差,使它與儒家的“尚賢”、“傳賢”的政治理想完全脫節;最嚴峻、最尖銳的矛盾,還在於它同現實的需要根本對不上號。如所周知,在紛繁萬端的政治事務和錯綜複雜的宮廷紛爭面前,即使經過嚴格選的賢能君主也難以應對,何況長子繼承製度下,幼兒後痴草包,形根登上皇位,在所難免;而由於君主的終身制,其後就更為嚴重,明朝十七帝共二百七千六年,有八人庸劣不堪,在百七十三年,而昏順的嘉請和以懶悟著稱的萬曆,分別在位四斤年和四十八年。

“九世之亂”是什麼樣的場景!“九世之亂”是什麼樣的場景!

難怪這個龐大帝國,中後期竟然弄得那麼混亂槽糕!制定嫡長子繼統制的出發點,是太子定位之後,諸皇子各守本分,從而弭除禍亂;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其間命定地潛伏著種種機。太子預定之後,在後見生下的眾多皇子中,難免會出現才能功業、威望超常的二三位者,那麼,東宮太子將何以安其位?縱使因為老壁帝在位,暫時使禍亂隱蔽下來;可是,如果太子本人卡缺乏統御天下的才具,未來總是難以坐穩龍墩。這樣,老皇帝在撒手紅塵之際,又怎麼能夠放心,聯日?嫡長子繼承製的施行,存在著太多的變數與不確定性,制約F擾的因素很多。比如,許多皇后並沒有生下兒子,或者雖然生了兒子卻又早殤;有一些即使得以順利地成長,或因君王的好惡妨害了嫡長制的施行,或因對於皇后的感情變化,“愛屋及烏”或者“殃及池魚”,也會影響到嫡長子的繼統;再就是,權奸、藩鎮、閹宦、后妃、外戚干政,也是影響嫡長子繼承製貫徹實施的重要因素。史書記載,秦漢兩朝二十八位皇帝、宋代十八位皇帝中,嫡出的都只有三人;東漢諸帝中竟無一人為皇后所生;唐代,二十二位繼統的皇帝中(開基創業的高祖李淵和大周皇帝武則天除外),只有六人為嫡長子,不到三分之一。說到制約、干擾的因素,唐代頗有代表性:前期,太宗至肅宗七朝皇帝,全部是透過宮廷鬥爭登上E位的後期,穆宗至昭宗八朝皇帝中,七人為宦官所立,只有敬宗一人憑藉儲位僥倖繼統,最後還是被宦官弄死了。鑑於嫡長子繼承製存在著諸多弊端,施行過程中又會遭遇種種變故,歷代封建統治者不斷採取補救措施,對建儲、繼統制度加以完善。

“九世之亂”是什麼樣的場景!“九世之亂”是什麼樣的場景!

他們不遺餘力地宣揚儒家的綱常名教,倡導君尊臣卑、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執行這一制度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礎;特別是高度重視對於皇太子以及諸皇子的人格塑造和品德教育。與此同時,他們也曾實行一些極端的防範措施。比如,北魏為防止母后專擅,規定冊立太子之前,必須先將其親生母親殺掉。姑且不論這種做法慘醋殘忍,泯滅人性,單就效果而言,也所見甚微。因為危及皇權的因素實在太多,豈是殺掉一個母后所能了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改革措施是,皇位繼承人先在本部宗親中選擇,使多名候選人同時備選;最後在有各個部族及政治集團參加的“世選”中,實行終選。結果是未見其利而先受其害—每個候選者都有一定的政治勢力作為後盾,從而引發了候選人(及其後臺班底)之間的激烈爭奪,直接導致王朝動盪、社會混亂,終遼之世,未曾平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