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說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近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被譽為晚清時代的半個聖人。他在為人處世之道上頗有心得,曾提出過一個很獨特的觀點——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這句話究竟該如何理解呢?

先說前半句話“謀可寡而不可眾”,它的字面意思是:謀劃一件大事時,應該與少數人商量,而不必與大眾商議。

當代社會無不推崇民主,可曾國藩卻反其道而行之,認為謀劃大事不必在大眾之中進行民主討論,靠少數幾個人,甚至個人做決斷便可,曾國藩是不是錯了?

其實,曾國藩還真沒錯。

曾國藩說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縱觀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重大決策的制定,都是小圈子內商議,不可能與大眾進行廣泛的民主討論。

任何一家大企業,公司的戰略規劃,都是CEO和少數高管商量決定,甚至是CEO個人制定,不可能與全體員工討論。有的企業甚至規定,不許普通員工在公司的大政方針上提建議。

任何一支軍隊,軍事首長在制定戰術時,都是個人獨斷,或者與少數機要參謀謀劃,不可能與全體將士討論。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人與人之間是存在差距的。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只有少部分是聰明人。在重大事件上,如果聰明人與普通人討論,只有兩種結果,其一,聰明人堅持己見,得罪大多數普通人,影響團隊團結;其二,聰明人張嘴不敵眾口,被迫妥協,放棄自己的高明之見,而遷就普通人的平庸之見。

其實,這也不僅是聰明人與普通人的問題,還涉及到專人專業的問題。隔山如隔山,科學家搞科研,就應該和科學家討論,如果去和主持人討論,那勢必敗壞大事。主持人雖然不懂科學,但很能說,沒準兒科學家明明佔理,但因說不過主持人,被主持人玩文字遊戲牽著鼻子走,反倒顯得自己不如主持人懂科學。

在一個公司內部,銷售部門制定銷售計劃時,就沒必要和設計部的工科男們商量。當然,這不是說不能聽取任何其他部門的意見,而是強調要充分尊重專業人士的意見,不要以為商量的人越多,其結果就越好。

戰國著名改革家商鞅說過一段一針見血發人深省的話——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這句話與“謀可寡而不可眾”有異曲同工之妙。

曾國藩說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所謂高人之行,便是超出普通人理解範圍的行為,而人往往都有自負的一面,對於自己不理解(然後發現別人也無法理解)的事情,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它錯了。

所謂獨知之慮,便是超過普通人理解範圍的觀點,這種觀點也往往會受到大眾的嘲諷。

所以,高人之行者、獨知之慮者,他們謀劃大事時,沒必要與大眾商議,反正大眾也不會理解,不會支援。

真理掌握往往在少數人手中,這句話無疑也是對“謀可寡而不可眾”完美註解。掌握真理的少數人,如果和不明真理的大多數人討論,必然會遭到非議、受到阻礙,最終很可能影響事情的成敗。

當然,俗話也說得好,少數人掌握的有時也不是真理,如果他們還堅持認為自己掌握的是真理,而拒絕與大眾討論,拒絕接受大眾的意見,豈不是很危險?這無疑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自知之明是多麼重要!

再說後半句話“利可共而不可獨”,它的字面意思是:得到利益時,應該與大眾分享,而不應該吃獨食。

這段話很容易理解,分享成果是一種美德,吃獨食是受人鄙視。只要利益均沾,有肉一起吃,有福一起享,才能夠獲得大眾的擁護。

曾國藩說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在一個公司裡,老闆只有慷慨地與員工分享創業成果,才能得到員工的擁護,才能換取員工更加努力的工作,才能創造更大的成績。如果老闆天天要求員工996,輪到分享利益時,又給員工畫餅,談奉獻、談理想,就是不談工資,這樣的公司肯定做不長久,能長久也不能壯大。

楚漢爭霸的故事家喻戶曉,劉邦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正是他具備“利可共而不可獨”這一優點,對部下廣施恩惠。韓信不過是個沒落戶,一個抑鬱不得志的打工仔,劉邦居然將他封為諸侯王,使其一躍成為大漢合夥人。

反觀項羽,平時喜歡和將士們稱兄道弟,見到將士們受傷還流淚,大打感情牌,可分享利益時,卻扣扣搜搜,給人刻好的官印,拿在手裡磨圓了稜角,也不捨得給人發出去(給人封官)。所以,韓信、陳平等項羽麾下精英紛紛投奔劉邦,最終協助劉邦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

總結:“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出自曾國藩“六戒”中的第四戒,體現了曾國藩不務民主虛名而務實踐,不重眼前小利而重遠大宏圖,這是一種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