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過殺了蒙古大汗,郭靖為何不率軍反攻?只因郭靖搞不定一位惡人

“射鵰三部曲”是金庸筆下最具史詩感的一個系列作品,表面上來看,這三部作品講的是三位主角的故事,其實主線劇情都是圍繞郭靖展開,他才是這個系列的靈魂人物,不過誰能想到這麼一位大俠最終的結局是以身殉城呢?

楊過殺了蒙古大汗,郭靖為何不率軍反攻?只因郭靖搞不定一位惡人

其實關於“郭靖之死”金庸並沒有做太多的解釋,書中也只是一筆帶過而已,而在郭靖戰死之前,還有一件更讓人疑惑的事情,那就是“郭靖為何沒有率軍反攻”,畢竟當年楊過用飛石擊殺了蒙哥大汗之後對方就退兵了,照理說,此時反攻的確是有機會的,為何郭靖沒這麼做?

一、歷史事實

如果從上帝視角來看待郭靖守襄陽這件事,那結局其實早已註定,因為金庸寫的這段故事其實是取自真實歷史事件,歷史上的襄陽城被攻破是既定的事實,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郭靖的命運在他選擇鎮守襄陽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他要不就戰死,要不就逃跑,要擊敗蒙古大軍是不現實的。

但是迴歸武俠故事本身,金庸已經在故事裡展現出了武林高手是如何改變戰局的,楊過擊殺蒙哥大汗就是如此。

楊過殺了蒙古大汗,郭靖為何不率軍反攻?只因郭靖搞不定一位惡人

原著道:“楊過低頭避過,飛步搶上,左手早已拾了一塊拳頭大小的石塊,呼的一聲擲出,正中蒙哥後心。楊過這一擲勁力何等剛猛,蒙哥筋折骨斷,倒撞下馬,登時斃命。蒙古兵將見大汗落馬,無不驚惶,四面八方搶了過來。郭靖大呼傳令,乘勢衝殺。城內宋軍開城殺出。郭靖、黃藥師、黃蓉等發動二十八宿大陣,來回衝擊。蒙古軍軍心已亂,奔潰踐踏,死者不計其數,一路上拋旗投槍,不成行列,紛紛向北奔逃。”

你瞅瞅,大宋群雄的確是左右了這場戰鬥結局的走向,等於說從武俠的角度來說,他們完全是有機會擊敗蒙古大軍的,甚至是可以乘勝追擊的。

二、另一位惡人

武俠故事的主線劇情無一例外都是正與邪的對抗,作為主角,郭靖自然是正派,那麼與他作對的人自然也就成了惡人,書中最大的惡人是誰?金輪法王?

故事發展到最後,金輪法王最終也是被楊過給擊殺了,不過從理論上來說,金輪法王也不是純粹的惡人,只是與大宋群雄站在對立面,他對郭襄是真心喜愛,最後還救了郭襄,展現了人性光輝的一面,他其實也不怎麼惡。

退一步說,就算金輪法王算是大惡人,他也已經戰死了,郭靖若是有心要率軍反攻蒙古大軍,他又如何能阻止郭靖?很明顯,筆者所指的那惡人另有其人。

楊過殺了蒙古大汗,郭靖為何不率軍反攻?只因郭靖搞不定一位惡人

可《神鵰俠侶》的故事發展到襄陽大戰結束也就只剩下最後一回,寫的全是華山論劍的事,也並沒有提到新的反派登場,哪來什麼惡人阻止郭靖?其實答案很簡單,那惡人就在大宋內部。

三、阻止郭靖之人

從楊過擊殺蒙哥大汗之後郭靖的表現來看,他的確是有心要反攻蒙古的,雖說這事在現實的角度來看有些不切實際,但從武俠故事的角度來看也未必不可,而此時阻止他的惡人就是賈似道。

賈似道算是惡人嗎?這可不是筆者說的,歷史上的他是忠奸難辨的,而在金庸的武俠體系中他卻是實實在在的被定義為了惡人。

楊過殺了蒙古大汗,郭靖為何不率軍反攻?只因郭靖搞不定一位惡人

原著中郭靖就表達過自己對他的看法,原著道:“忽必烈見郭靖氣宇軒昂,不自禁的喜愛,心想若能將此人羅致麾下,勝於得了十座襄陽城,說道:‘郭叔父,趙宋無道,君昏民困,奸佞當朝,忠良含冤,我這話可不錯罷!’郭靖道:‘不錯,淳佑皇帝乃無道昏君,宰相賈似道是個大大的奸臣。’眾人又都一怔,萬料不到他竟會公然直言指斥宋朝君臣。忽必烈道:‘是啊,郭叔父是當世大大的英雄好漢,卻又何苦為昏君奸臣賣命?’郭靖站起身來,朗聲道:‘郭某縱然不肖,豈能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憤蒙古殘暴,侵我疆土,殺我同胞,郭某滿腔熱血,是為我神州千萬老百姓而灑。’”

郭靖雖明知賈似道是個奸臣,卻也依舊選擇守襄陽,他不是替奸臣賣命,而是為大宋子民賣命,所以真正阻攔郭靖的並非蒙古的某位高手,而是被金庸設定為奸賊的賈似道這個惡人。

可想而知,郭靖也是想乘勢反攻的,奈何賈似道擋在了郭靖面前,郭靖無法越級做出反攻的決定,也就只能坐以待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