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魏、譙蜀、前後仇池因影響力不足故未被列入十六國之列

西晉末年中原大亂二帝蒙塵,隨後便是著名的五胡亂華。通常我們稱這個時期為五胡十六國,但是當時的北方可不只有十六國,還有一些國家並未算進去,冉魏、譙蜀、前後仇池就是其中的幾個。這幾個國家為何沒被列入呢?因為

這幾個政權對整個東晉十六國的歷史走向影響甚微,也就沒有列入“十六國”了。

所謂“十六國”的說法,其實是來自北魏時期,

史學家崔鴻所編著的的《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併成、夏為十六”,

也就是通常我們更熟悉的這十六國政權——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前秦、西秦、後秦;前趙、後趙;成漢、胡夏。

這十六個政權的不光有“五胡”的匈奴、羯、鮮卑、羌、氐政權,還有漢、高句麗等民族所建立的政權,而這些政權其實有個共同特點,就是

都極大程度上導致了十六國曆史的走向變化,甚至對南北形勢產生了重大影響。

冉魏、譙蜀、前後仇池因影響力不足故未被列入十六國之列

而反觀冉魏、譙蜀和前後仇池,其影響歷史走勢的程度有限。

即便其中最為後世所熟知的冉魏政權,也僅僅只是後趙覆滅後的曇花一現,冉閔“殺胡”即便慘烈和驚豔,但並未改變當時北方被胡族佔據的格局。換句話說,冉閔的努力其實只是徒勞,之後的前燕、前秦壯大的歷史程序,未因冉魏而發生改變。

譙蜀是有漢人譙縱建立的短暫政權,是譙縱趁東晉末期動盪,在巴蜀建立的政權,對於當時江左歷史和南北朝形勢的影響十分有限;前後仇池在歷史上要比譙蜀多些“戲份”,由氐族楊氏建立,前仇池是趁西晉末期北方動盪,在仇池建立,覆滅於前秦政權。後仇池是在淝水之戰後,趁前秦衰敗而重新復國,為劉宋覆滅。總和來看前後仇池的影響,其實對主要勢力的發展並未造成重大影響。

同樣的道理,拿之前的“八王之亂”舉例,為何後世會將司馬倫、司馬越等八個司馬氏王爺,作為“八王”呢?參與“八王之亂”的司馬氏宗室可不止這八個,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正是這“八王”對於這場西晉末期的叛亂影響最大,更能夠影響歷史走向。

東晉十六國時期,是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南北方亂世之中,大大小小數十個政權更迭頻繁。東晉十六國的歷史,自然是這麼多大大小小政權共同造就的,但其中應最大的還是這十六個政權。其他諸如冉魏、譙蜀和前後仇池這樣的政權,只能算是歷史大潮當中的細微浪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