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兩個字的諡號,真的能概括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嗎

諡號是古人在人死之後根據他這一生的是非對錯給予的稱號,從西周開始,部分諡號被一直沿用至民國時期。

大多數的諡號都是一兩個字

,並且有嚴格的規定,可這嚴格取出的一兩個字真的能完整地評判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嗎?

短短一兩個字的諡號,真的能概括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嗎

當然是不能,而我們的祖先們喜歡用諡號評價一個人一生功過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像春秋時期的諸侯喜歡六十四人的舞樂一樣,這些東西都

代表著身份和無上的榮譽

。國家級典榮

“諡法”起源於周,最初的目的一是為了

紀念先人為王朝作出的貢獻

,二是為了後人在寫書立冊來歌頌這位帝王時避開他的名號,也就是後人熟知——“避諱”。

據南宋的鄭樵考察最初的諡法也不像後世想的那樣,有褒有貶,他在《通志·諡略》中提到——

命諡之義,取於尊隆;且生有惡,

死無惡者

,人之情也;生可簡,死不可簡者,禮之事也。

,也是這句話讓我們能夠想象古人是多麼地看重一個人的逝世,

所以諡號多是讚美之詞

1、“物以稀為貴”

諡號在時期可不是人人都能用的一個“典榮”,這種死後追加的“

榮耀稱號

”僅供周天子一人使用,哪怕你是王親貴族,

哪怕你是有功之臣

,只要不坐在象徵著最高權利的位置上,你都沒有資格在死後獲得這個“典榮”。

短短一兩個字的諡號,真的能概括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嗎

所以在周室式微後,諸侯國紛紛效仿周室的諡法,他們要的不僅是死後的

一個美稱、一個榮譽

,還是可以

揚名天下、流傳千古的美譽

,他們要的是將自己的事蹟是從一個小小諸侯國到廣闊的疆域,吸引更多有賢之士和人民。

從春秋時期開始,在此後擁有一個諡號便不再是最高統治者的專屬了,能夠擁有一個諡號的人不說是

天下之君

,但至少是王宮貴族。

這樣看來,不是別人想用一個諡號來評判你的一生,而是你想讓別人幫你定奪一個諡號,藉著諡號所代表的榮譽來宣傳自己的事蹟,提高自己國家的聲望,

吸引更多的百姓前來安居。

2、“嚮往的稱號

諡法其實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典榮”。

一是諡法並不是一種符合禮制的稱號,

《禮記?曲禮》曰:“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貴,不為父作諡。”

短短一兩個字的諡號,真的能概括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嗎

所以秦始皇放棄諡法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議諡”這件事確實不合禮制,而另外一部分可能是始皇是真的嫌惡“諡號”,據

《通知·諡略》

記載:“子議父,臣議君,秦人所厭而削之”,所以始

下令規定皇帝的稱謂以“世”來計數。

二是諡法發展到後來也變得有褒有貶,

但大家都知道“子議父,臣議君”本來就是一件不太厚道的事兒,因此只要你不是一個太差的皇帝,諡號中便不會有像“幽”、“煬”這樣的詞。

這對於想要擁有一個諡號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大事,因為

可以擁有一個諡號的人

,手中的權力並不是很小,所以到了女帝武則天時期就

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她不僅增加了諡號的字數,還極大地擴增了諡號的讚美程度,所以貴族對諡號這類國家級榮譽是越來越喜歡。

所以諡號完不完美不重要,大家主要是想用它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因為那背後所象徵的身份與地位,

以及所包含至無上榮譽

,順便還可以宣傳下自己的宏偉功績和提高國家聲望。所以請用“諡號”來評價其一生的是非功過。

短短一兩個字的諡號,真的能概括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嗎

諡法雖然在秦朝的時候發展不順,可在漢代卻大受歡迎。從漢代開始,定奪諡號的權力從貴族手中集中在了皇帝一人手中,

諡號授予的物件不再只是王公爵勳

,如果你位列三公或者是功績顯赫,只要得到了帝王的認可便可以得到諡號。

漢代的諡號沒有什麼相關規定,賜予大臣諡號全憑帝王的感覺,這一行為的開始,使諡號產生了

一種新的意義——“帝王的認可”

1、認同的思想

從諡號可以由帝王賜予人臣開始,便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國家級稱號”,它不僅僅代表著帝王的“認可”,還可以代表著帝王對被授諡號者的政治想法,或者是

某些行為事蹟有著高度的認同

。最容易看懂的例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對朱熹的追諡。

明太祖追諡朱熹,一方面為了給自己找一個“大家之後”的身份,說明自己的“家世”並不平凡,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極力地弘揚程朱理學,追諡於朱熹其實就是肯定朱熹所代表的程朱理學。

短短一兩個字的諡號,真的能概括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嗎

肯定程朱理學的意義就很明瞭,明朝需要一門具有代表性的學問來管理民眾的思想,

就類似於秦始皇的“焚書”

、漢武帝的“

獨尊儒術

”。

我們再來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賜諡”——宋代著名“熙寧變法”的領導人王安石。

眾所周知,在當時王安石主持的變法運動並沒有成功,畢竟他的變法會動搖大部分人的利益,且於新上任的執政者政治觀念相悖,所以在王安石逝世時並沒有得到帝王的賜諡,但在新的執政者上臺後又得到了諡號,

諡號中帶“文”字

諡號中有“文”字這是個什麼概念,從西漢到宋代總共加起來就只有五個,而王安石就是其中一個。

天子賜諡,還對朝堂的風向有著指向標的作用,

對全天下的學子也有著莫大的指示作用,

並且諡號中越是重要的字眼,越是體現天子的重視。

短短一兩個字的諡號,真的能概括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嗎

比如被明太祖朱元璋追諡的朱熹,諡號為“文”,認可了程朱理學,同樣認可程朱理學的學子便會追隨朱元璋,學子們不是認同了朱元璋,

而是認同了天子的政治思想

與天子擁有同款政治思想就會更容易透過科舉成為天子門人。成為天子門人簡單的來講就是成為天子的學生,天子的學生不是指在國子監唸書的人,而是每年

金榜題名的經科進士

,每年的進士都有可能

就是朝廷下一代的“棟樑”

而在會試與殿試上的考題其實就是帝王的問題,帝王出的問題其實就是帝王最關心的事,帝王心中的第一名就是能夠用最吻合他的思想來解決這個問題的人,所以科舉有的時候是不公平的,帝王的主觀意志可能會

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但對帝王來說又沒有什麼影響,他要選的人才不就是能夠支援自己政策的追隨者嗎?

也由此可以看出,

對於統治階級而言,給功臣一個諡號

,哪怕這個諡號只有短短的一兩個字,他們不會管這一兩個字是否能夠完整的評價一個人一生的功與過,他們需要的是用一個小小的諡號來表示自己對已逝者的尊敬和認同,

同時選拔出自己想要的人才

短短一兩個字的諡號,真的能概括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嗎

2、天下的表率

帝王賜諡有的時候是認可你的思想,而有的時候還有可能是認可你的事蹟。比如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

海瑞是明代的言官,死板執拗但忠於君主,嫉惡如仇,嚴懲貪官,從不受賄,被外放時在地方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歸還民眾的田地,

遂有“海青天”之稱

而之所以說他是清官,是因為在海瑞逝世的時候,皇帝到他家裡巡視,發現他家徒四壁,家中所用之物有些是連最貧寒的文人都不願意使用的,海瑞一家所有的收入僅來源於朝廷的俸祿,

海瑞未貪過民眾的一毫

皇帝遂追海瑞為太子太保,

諡號忠介

,而這種行為其實是統治者對一個人平生事蹟認可,希望天下官員可以以他為榜樣來約束自己。

給臣子一個諡號,

也可代表臣子生前事蹟得到了帝王的認可

,他的學生及他的家人得到了心靈上的安慰,當然還有安撫民心的作用,告訴民眾國家任何時候都不會忘記任何一個為國家做出過貢獻臣子,提高民眾對皇權的忠誠度和對朝廷信賴。

短短一兩個字的諡號,真的能概括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嗎

為何古代以諡號判定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因為諡號是一種國家級的榮譽,用於統治者自身時多為榮譽詞,它可能沒有很準評價統治者,但它很好地歌頌了他的功績,

建立了國家的威望

,讓人民對下一任統治者

充滿期待

用於臣子及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時,統治者利用諡號來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用諡號為民之所向者加榮,達到安撫民心的作用,將諡號賜予某些方面特別突出的人,

目的是告訴其他人要以他為榜樣

諡號往往判的不是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它象徵著皇權,判的是一個人事蹟是否得符合上面的意思。而且一個人的是非功過也不應該體現在這個小小諡號上,因為光看一個人的諡號,你也不知道他到底為國家做過什麼。參考文獻

1、《通志》

2、《禮記》

3、《史記》

4、《明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