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從劉裕的兒子們開始就不要臉了,諡號已經記不住了

廟號,起源於商朝,比如太祖湯,太祖就是廟號。廟號是對一個帝王一生的評價,死後用於祭祀。

廟號剛開始有很嚴格的規定,比如創業者為太,功高者為高,中興為中。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評價來定義祖和宗。一般來說,只有開國的第一個皇帝稱祖,後世再厲害也一般為宗。比如,漢太祖劉邦,即使千古帝王漢武帝也只是漢世宗;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

廟號在秦廢除,因為秦始皇不允許自己死後,後世評價他。所以,秦廢除廟號,諡號,只稱呼始皇、二世,三世,一直到萬萬世,可惜天不遂人願,秦只到二世。

廟號,從劉裕的兒子們開始就不要臉了,諡號已經記不住了

漢恢復廟號和諡號。諡號是每個皇帝都有,但是對廟號管理很嚴格。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西漢只有漢高帝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有廟號。即使開文景之治的漢景帝都沒有廟號,可見西漢對廟號的嚴格。

東漢,只有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三位皇帝有廟號。東漢依然嚴格。並且劉秀將王莽為了籠絡人心給西漢皇帝如漢元帝、漢成帝等上的廟號統一廢除,只保留了以上所說的四位皇帝的廟號。可見,東漢還是很有底線的。並沒有將廟號氾濫。

到了三國,廟號開始就有點不要臉了。曹魏除了追認了曹操為太祖之外,還有世祖曹丕、烈祖魏明帝曹睿兩位,曹睿一般般的皇帝,按照西漢的要求,根本不可能有廟號,即使有廟號也不可能為祖。

蜀漢只有兩位皇帝,劉備有廟號無可厚非。吳也有點不要臉,孫權、孫休都有廟號,還好孫休是太宗,沒有曹魏一樣稱祖。

廟號,從劉裕的兒子們開始就不要臉了,諡號已經記不住了

兩晉,自司馬炎開始到司馬德文結束一共十六個皇帝。有廟號者有七人,西晉還好,就司馬炎一個,畢竟開國,雖然不咋地,但有也正常。東晉就太不要臉了,除了中興的司馬睿為中宗這個還行,即使軟弱,也應該有。其他的皇帝就晉明帝司馬紹還馬馬虎虎,就是活得時間太短。整個晉朝這些不成器的皇帝,按照以前的標準要求,沒一個能有廟號的。還好意思弄這麼多廟號。

東晉開始放鬆了廟號的約束,後面就開始放縱了。

廟號,從劉裕的兒子們開始就不要臉了,諡號已經記不住了

南朝宋,劉裕的兒孫們就開始放縱了。南朝宋一共十個皇帝,去掉當了幾天四位皇帝,還剩下六位,再去掉最後一位被篡位的皇帝,剩下的五人,四個人有廟號。而且有三個祖,高祖,世祖,太祖,太宗,這都是些一般人稱不起的廟號啊。一個偏居一隅的小朝廷,居然用這麼大的廟號。其實,劉裕雖然厲害,按照習慣,一個偏居一隅的皇帝應該為烈祖,比如劉備。劉裕的兒孫們這是得多自信,多不要臉啊。

南朝宋開啟了不要臉模式,南朝宋齊梁陳就如出一轍了。畢竟誰都不想自己的祖宗別別人的差。

其實,南朝還收斂點。最不要臉是同期的北朝,北魏,北周,北齊,除了那些當了幾天,被廢掉的皇帝以外,那幾乎是人人都有廟號,廟號自南北朝開始爛大街了。

廟號,從劉裕的兒子們開始就不要臉了,諡號已經記不住了

隋沿襲自北周,那肯定不能落後,兩位在位的皇帝,楊堅和楊廣,都有廟號。楊堅得有,而且必須有,楊廣還混了個世祖,者那裡說理去。按照這個習慣下去,如果隋再長點,估計也是人人都有,現在稱呼隋朝皇帝也不用隋文帝,隋煬帝用諡號了,直接用廟號了。

唐開始,人人都有廟號,而諡號變得越來越長,到了記不住的地步了。不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諡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個諡號咋稱呼?記不住啊。

唐的諡號還不夠長,看看康熙的: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讚美之詞都用上了。就是記不住。

廟號,從劉裕的兒子們開始就不要臉了,諡號已經記不住了

本期介紹了廟號,後續再詳細說一下諡號,年號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