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參與爭位的九子之外,康熙其他的兒子難道都對皇位沒有想法?

康熙晚年皇位之爭非常激烈,最終演變成了民間俗稱的“九子奪嫡”的大戲,但是康熙的兒子可有不少,除了參與爭位的九個兒子之外,那康熙其他的兒子難道都對皇位沒有野心,就那麼老老實實圍觀“九子奪嫡”嗎?

除了參與爭位的九子之外,康熙其他的兒子難道都對皇位沒有想法?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總共生了35個兒子,序齒的兒子共有24人,沒有夭折活到成年的兒子有20人,其中在康熙晚年參與爭奪皇位的兒子共計有九人,分別是皇長子胤禔、皇次子也就是廢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繼位的雍正、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又名胤禎)。

剩下沒有參與爭位的兒子還有11人,分別是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祿、皇十七子胤禮、皇二十子胤禕、皇二十一子胤禧、皇二十二子胤祜、皇二十三子胤祁、皇二十四子胤秘。

除了參與爭位的九子之外,康熙其他的兒子難道都對皇位沒有想法?

康熙這些沒有參與爭位的皇子中,有一半是因為年紀太小,從皇二十子胤禕之後的皇子都十分年幼,康熙去世時年紀最大的胤禕也不過17歲,最小的胤秘年僅7歲,康熙這些幼子除了胤禕和胤禧比乾隆歲數大之外,餘下三位皇子都比乾隆年紀還小,因此他們的年紀就註定了他們沒機會參與爭位了。

那年紀比較大的還剩下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祿以及皇十七子胤禮六人,他們六人難道就真對皇位沒有野心,沒有想染指皇位的想法嗎?

除了參與爭位的九子之外,康熙其他的兒子難道都對皇位沒有想法?

性格註定了皇五子胤祺不會爭位

胤祺是康熙的第五子,他僅比雍正小兩歲不到,胤祺也是康熙時期為數不多就被晉封為親王爵位的皇子,胤祺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第二次大封諸子爵位時,被晉封為恆親王爵位。

而且胤祺的生母是康熙最寵愛的妃嬪之一宜妃郭絡羅氏,他和參與爭位的胤禩一黨的主要人物皇九子胤禟是同母的親兄弟。按照胤祺的母親和弟弟還有他很早就獲得康熙喜愛獲封親王爵位來說,胤祺應該是參與到爭奪皇位的大戲中,怎麼可能置身事外呢。

可是偏偏胤祺就是沒有參與爭奪皇位,他不僅獲得父親康熙的喜愛,連哥哥雍正都對他也十分讚賞,他也是雍正繼位之後得到雍正高度評價和善待的兄弟之一。

其實這一切都和胤祺的性格以及生長環境有很大關係,胤祺從出生就由康熙的嫡母仁憲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和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育長大,而恰好雍正也是自幼就由孝懿仁皇后撫育長大,因此幼年時胤祺與雍正關係肯定是很親密的,可能論關係親近都更勝於胤祺的親弟弟胤禟。

除了與雍正自幼長大之外,由於胤祺後來一直被皇祖母仁憲太后撫育,仁憲太后博爾濟吉特氏是康熙的祖母太皇太后孝莊的遠親,是科爾沁蒙古人,仁憲太后對漢文化了解並不深,所以胤祺受仁憲太后影響,在9歲之前都不會寫漢字,不通漢文化。

因此整體來說胤祺的漢文化水平也比其他兄弟略差一些,而康熙重視漢文化,他在選擇繼承人時必定要選擇對漢文化重視和精通漢文化的人,像胤祺這般漢文化水平略差的人自然在皇位競爭力上也要比別的皇子差得多。

不過胤祺雖然漢文化水平差點,但是他的身上性格儲存了滿蒙男人身上的樸實和憨厚,加之胤祺後來又受到儒家文化的薰陶,因此在他長大成人之後身上既保留了滿蒙男人身上的樸實,又兼具了漢族男人的謙恭與溫和。

據史書記載胤祺為人十分寬厚親和,對待宮女、太監絲毫沒有皇子架子,難得的是胤祺還十分簡樸,生活習慣極為勤儉,他還十分心地善良,自己勤儉省出來的錢還能用於接濟窮苦百姓,因此胤祺成年之後十分得康熙喜愛,康熙曾稱讚他為“此子心性最為良善,為人敦厚”。

雍正繼位之後,雖然雍正十分反感厭惡胤祺的母親宜妃和弟弟胤禟,但卻對胤祺還算不錯了,不僅沒有斥責過胤祺,還經常誇讚胤祺是自己諸弟中心地最為良善的人。

不過雍正唯一對胤祺最狠的一次就是雍正四年(1726年),胤禩一黨被雍正徹底剪除,胤禟被雍正褫奪爵位,削除宗籍,並改惡名為“塞思黑”囚禁於保定直隸總督府中。

胤禟被囚禁之後,雍正特意下旨命胤祺持宗人府改名卷宗和聖旨去保定給胤禟改惡名,雍正此舉其實就是為了報復和噁心宜妃與胤禟母子,所以他故意讓親哥哥胤祺去給親弟弟胤禟改惡名。

胤祺接到雍正的聖旨之後,不敢推辭,他深知母親和弟弟得罪雍正太深,也不敢為他們求情,只得按照雍正的旨意去給弟弟胤禟改惡名。

這也算是雍正對胤祺做得最過分的一次,後來胤祺更加謙恭謹慎地對待雍正,因此雍正此後沒有再為難過胤祺。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去世,享年54歲。

雍正聽聞胤祺去世的訊息後十分悲痛,親自為胤祺撰寫祭文,在祭文中曾稱胤祺為“秉性平和,持躬謹慎,頗具樂善好施之風”。

並給胤祺上諡號為“溫”,其意為溫和寬厚,這也說明了在雍正心目中胤祺的形象非常好。也代表著雍正對胤祺的認可。

因此胤祺因為性格溫和寬厚,所以沒有參與爭奪皇位,他也是康熙諸子中沒有參與爭位的皇子中最年長的皇子,也因此胤祺在雍正繼位後得到了善待。

皇七子胤祐天生身體殘疾,性格安分守己

皇七子胤祐生母是成妃戴佳氏,胤祐自出生時右腿就略有殘疾,加之生母成妃的家族出身低微,因此康熙一直都不重視胤祐母子,甚至早年康熙更曾經一度想將胤祐過繼給自己早逝的七弟隆禧為後嗣。

不過胤祐卻憑藉自身的才能打消了康熙想將自己過繼出去的想法,胤祐雖然天生右腿有殘疾,但應該並不厲害,因為他在成年後就一直投身於軍旅之中,如果右腿真的殘疾的很厲害,他也不能統軍上戰場了,所以胤祐的腿腳殘疾應該並不厲害。

在胤祐16歲時,康熙御駕親征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胤祐就主動請纓願意統率一支軍隊跟隨父親上戰場。康熙也沒想到腿腳有殘疾的胤祐卻有如此勇氣,因此康熙很高興地將鑲黃旗大營交由胤祐統領。

胤祐在征討噶爾丹期間立下比較多的戰功,因此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第一次大封諸子爵位時胤祐與雍正、胤祺、胤禩三人一同晉封為貝勒,此後胤祐一直負責管理八旗軍務,在康熙第二次大封諸子時,胤祐被晉封為淳郡王爵位。

胤祐也是古代較早提倡廉潔治軍的人,康熙晚年胤祐負責掌管正藍旗滿、蒙、漢三旗的軍務,康熙晚年吏治腐敗,軍隊中更是十分腐敗,胤祐負責掌管三旗軍務後,就在軍隊中提倡廉潔治軍,對軍隊中的腐敗作風進行了強力糾正,在胤祐的管理下正藍旗的軍官作風大有改善。

胤祐待人隨和寬厚,性格比較謙恭謹慎,能體恤士卒,因此軍隊中的中低層軍官都十分擁戴胤祐。但是胤祐卻並沒有利用手握軍權來參與爭奪皇位,他深知自己母系家族出身低微,加之自己身有殘疾,所以謙恭謹慎的他主動淡出政治,只專心負責管理軍務,對皇位採取了不爭的態度,因此他沒有參與到“九子奪嫡”之中。

雍正繼位之後對胤祐也表示認可,公開誇獎胤祐治軍有方,以此晉封他為淳親王,但是胤祐沒有明確表示對雍正的支援,人心隔肚皮,雍正不敢保證胤祐是否忠於自己,所以他對胤祐掌握兵權十分不放心,而謙恭謹慎的胤祐也看出了哥哥雍正對自己的不放心,於是他主動向雍正申請病退,以自己身體不好為由請求交出三旗兵權。

胤祐此舉正和雍正心意,於是雍正很爽快地批准了他病退,胤祐賦閒在家之後一直極少參與政治,但是胤祐深得軍心,還有戰功,所以雍正對他還不太放心,總想找機會敲打他一下。

後來雍正終於找到機會,胤祐的長子弘曙違法亂紀,雍正故意小題大做,將弘曙廢除了親王世子的身份,雖然是弘曙違法亂紀在先,但是雍正還是小題大做,同樣違法亂紀的老十三胤祥長子弘昌,由於胤祥深得雍正喜愛,所以雍正只是痛罵了弘昌一頓了事,而現在雍正以軍法懲處弘曙,很明顯其背後用意是在敲打胤祐。

所以胤祐後來更加小心謹慎,幾乎是閉門謝客,不與任何人往來。而雍正對於胤祐的這樣態度也很滿意,因此之後胤祐得以安享晚年。

雍正八年(1730年)胤祐因病去世,享年50歲,雍正親自給他撰寫祭文,在祭文中稱胤祐為“敬謹小心,安分守己”,並給胤祐上諡號為“度”。其實胤祐不謙恭小心,安分守己不行啊,真可能有殺身之禍。

所以胤祐是因為天生殘疾,加之性格謙恭謹慎,安分守己才沒有參與爭奪皇位,也許他確實對皇位沒野心吧,畢竟他天生殘疾,母系家族政治勢力還不強大,還差一點被康熙過繼出去,沒有太深厚的政治資本也沒法爭奪皇位啊。

康熙諸子中最長壽、最佛系的皇十二子胤祹

胤祹是康熙第十二子,生母是定妃萬琉哈氏,定妃家族出身正黃旗包衣,家族出身十分低微,定妃最初在康熙後宮中也不受重視和喜愛,地位也並不高,因此胤祹母子在康熙時期十分不受重視。

胤祹出生時正值太皇太后孝莊去世,伴隨了孝莊六十多年的丫環蘇麻喇姑悲痛欲絕,曾經想絕食隨孝莊而去。由於蘇麻喇姑對康熙有養育之恩,因此康熙自幼就視蘇麻喇姑如母親一般,看到蘇麻喇姑如此傷心,康熙心裡也十分難受。

於是康熙就想給蘇麻喇姑找點事幹分散她的注意力,他就想到把剛出生不久的胤祹交給蘇麻喇姑撫育,並懇求蘇麻喇姑一定要悉心把胤祹撫養成人,因為胤祹的到來,蘇麻喇姑才放棄了為孝莊殉葬的打算,逐漸打起精神,撫育胤祹。

蘇麻喇姑一生崇信佛教,心胸豁達,對胤裪的影響很大,胤祹也是在蘇麻喇姑的影響下崇信佛教,並謹遵蘇麻喇姑教導儘量遠離政治紛爭,因此胤祹沒有參與爭奪皇位。

蘇麻喇姑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93歲高齡去世,她去世後,康熙萬分悲痛,而胤祹也非常悲痛,他主動向康熙申請要為蘇麻喇姑披麻戴孝守靈,得到了康熙的讚賞,康熙不僅批准胤祹為蘇麻喇姑披麻戴孝守靈,還要求每位已成年的皇子每天輪班一同陪胤祹披麻戴孝守靈。

因此康熙認為胤祹是至誠至孝之人,於是在第二次大封諸子時一直不受康熙重視的胤祹被封為固山貝子。但是胤祹即便在獲得爵位之後,依舊謹遵蘇麻喇姑的教誨,遠離政治,不參與爭位。

雍正繼位之後先是晉封胤祹為履郡王,不過很快雍正為了敲打顧命大臣馬齊,拿弟弟胤祹開了刀。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胤祹是大學士馬齊的女婿,馬齊在康熙臨終時接受了康熙臨終顧命,與九門提督隆科多一同執行康熙遺詔,擁立了雍正繼位,雍正繼位之後任命馬齊為總理事務大臣,權重一時。

後來隆科多居功自傲被雍正收拾了,雍正對手握大權的馬齊也十分不放心,因此總想找機會敲打一下馬齊,但是馬齊為人十分謹慎小心,雍正對他根本是無從下手,所以雍正就拿馬齊的女婿胤祹開了刀。

胤祹一度被雍正從履郡王貶爵到鎮國公,到雍正中後期,馬齊逐漸年老淡出政壇,雍正才恢復了胤祹履郡王的爵位,好在胤祹生性豁達佛系,看得比較開,沒有因為雍正對自己的猜忌而鬱悶生病。

胤祹生平最善於操持葬禮,他給父親康熙操持了葬禮,被哥哥雍正晉封為履郡王,後來雍正去世,他又給哥哥雍正操持了葬禮,獲得了大侄子乾隆的認可,被大侄子乾隆晉升為履親王爵位。

此後在乾隆時期,胤祹備受乾隆的尊重,當然,這還在於胤祹與乾隆除了叔侄關係還有一層連襟的關係,乾隆的原配皇后富察皇后正是馬齊的親侄女,因此按照胤祹妻子這頭的輩分來說,乾隆還是胤裪的堂妹夫。

胤祹在乾隆時期獲得了御前免跪特權,乾隆還特意加封胤祹為議政王,並特許胤祹在紫禁城乘轎,乾隆與胤祹的叔侄感情非常深,他曾經為胤祹在壽辰和節日寫了幾十首詩,可以說乾隆對胤裪是禮遇備至。

胤祹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去世,享年78歲,是康熙諸子中壽命最長的皇子,胤祹的長壽得益於兩個女人,一個是撫育他的蘇麻喇姑,一個是他的生母定妃。蘇麻喇姑把他培養成了佛系豁達的性格,而他的生母定妃一生活了97歲,是清朝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妃嬪,定妃給了他遺傳基因,因此有良好的遺傳基因,加之佛系豁達的性格,胤祹自然成為長壽有福之人。

蘇麻喇姑可以說對胤裪影響最大,她培養出了胤祹佛系豁達的性格,沒有讓胤祹參與爭奪皇位,也使得胤祹成為康熙諸子中結局最好的一位。

雍正生母德妃撫育長大的皇十五子胤禑

胤禑是康熙第十五子,他與康熙第十六子胤祿是同母所生,母親都是密妃王氏,密妃家族出身非常低微,是江南紡織工人所生女兒,父親王國正後來因女兒嫁給康熙為妃,才被加恩封了一個七品縣令,可以說密妃家族是出身極其低微的漢人,連八旗漢軍都算不上。因此母系家族這種出身,也註定了胤禑和胤祿兄弟不用想著能政治資本去爭奪皇位。

胤自幼由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撫育長大,按這層關係來說雍正繼位之後對胤禑比較不錯的,可是雍正非但沒有對胤禑很好,反而還一直在收拾他。

其實胤禑雖然是德妃撫育長大,但雍正自幼就是受孝懿仁皇后撫育,因此實際上雍正與胤禑之間交際關係並不多,而且雍正與生母德妃的關係也很一般,雍正在繼位後曾說過“生恩不及養恩大”,這也說明了在雍正心目中他的親生母親德妃比不上養母孝懿仁皇后。

胤禑之所以會被雍正猜忌和壓制,還在於他與雍正的同母弟弟皇十四子胤禵關係親密,胤禑和胤禵自幼都是被德妃撫育長大,胤禑雖然在“九子奪嫡”中選擇了保持中立,沒有支援任何一方,也沒有參與爭位,但是他與胤禵關係比較親密,這也是讓雍正猜忌的地方。

再者除了與胤禵關係親密之外,胤禑與廢太子胤礽之間關係也很深,因為胤禑的嫡福晉瓜爾佳氏正是太子妃瓜爾佳氏的親妹妹,胤禑大婚時,康熙沒有讓胤禑向生母王氏行禮,反而讓胤禑向胤礽夫婦行禮,足見胤禑與胤礽之間關係也頗為親密。

因此胤禑雖然沒有參與爭位,但卻與兩位參與爭位的皇子關係都極為密切,所以雍正繼位之後胤禑一直沒有獲得封爵,直到胤礽去世,雍正又收拾完胤禩一黨之後,雍正確定了胤禑沒有參與爭位,才晉封胤禑為貝勒爵位,而且並加以重用,只是派他去給父親康熙守陵。

後來由於胤禑身體不好,雍正才把他召回京城,並且為了寬慰他還特意晉封他為愉郡王,不過第二年也就是雍正九年(1731年)胤禑就去世了,年僅39歲。

胤禑其實挺慘的,明明沒有實力參與爭位,但卻因與胤礽和胤禵關係親密而受到雍正的猜忌,最終也導致他在雍正猜忌中憂鬱的英年早逝。

被過繼出去的皇十六子胤祿

別看康熙第十六子胤祿與胤禑是同母所生,但是兩人命運卻大不相同,雍正對他倆的態度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胤祿和皇十三子胤祥以及皇十七子胤禮三人是雍正繼位之後最為喜愛和器重的三個兄弟,雍正最喜愛和器重首推胤祥,其次胤禮,再者就是胤祿了。

上面說過胤祿和胤禑的生母密妃王氏家族出身極其低微,母系家族沒有任何政治勢力可以藉助,因此胤祿和胤禑都不具備參與爭奪皇位的實力。

除了這個之外,還有就是胤祿在康熙晚年就被康熙過繼給了堂兄莊親王博果鐸,胤祿繼承的是鐵帽子王莊親王爵位。

因此在禮法上來說胤祿已經不屬於康熙一脈,他已經屬於莊親王一脈,所以他也自動就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他即便爭位也名不正言不順,如果選擇站隊也很危險,畢竟只需要等堂伯父博果鐸嚥氣胤祿就能順利繼承鐵帽子王爵位,根本不需要再冒險選擇支援任何人。

所以胤祿既不會去爭奪皇位,也不需要選擇站隊去支援誰,不管誰當皇帝,他過繼給博果鐸繼承莊親王的鐵帽子王爵位是康熙親自定下來的事,幾乎沒有人能再改變。

過繼出去的胤祿本身對皇位威脅就不大,加之他沒有參與爭位,所以雍正繼位之後也不會去猜忌他,因此胤祿才能獲得雍正的信任和器重。

雍正臨死時更是找胤祿、胤祿以及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四人為顧命大臣,胤祿與其他三人一同接受了雍正臨終顧命,宣誓效忠輔佐大侄子乾隆。

不過後來胤禮英年早逝,胤祿以輔政叔王身份權勢過盛,引起了乾隆猜忌,乾隆故意掀起了廢太子胤礽的長子弘晳逆案,將胤祿牽扯其中,藉此機會乾隆罷免了胤祿一切權力,讓他在家閉門思過,等於是斬斷了胤祿的政治生命。

此後胤祿就一直當一個富貴閒散王爺,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去世,享年73歲。胤祿也算是康熙諸子中結局非常好的一位了。

受雍正喜愛和器重程度僅次於胤祥的皇十七子胤禮

胤禮是康熙第十七子,生母是勤妃陳氏,勤妃家族出身八旗漢軍,家族政治地位也並不太高,雖然母系家族沒有太深厚的政治背景,但是胤禮其實也是有實力可以參與爭奪皇位的皇子,因為胤禮的老丈人是一等公、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阿靈阿。

阿靈阿出身鈕鈷祿氏家族,其父遏必隆是康熙初期的四輔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的父親是清朝開國功臣額亦都,遏必隆的母親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女穆庫什,也就是說遏必隆是努爾哈赤的外孫,因此鈕鈷祿氏家族世代都是清朝的政治豪門家族。

阿靈阿既是胤禮的老丈人也是他的老師,當初康熙命阿靈阿負責教導胤禮讀書,正是在教導胤禮過程中,阿靈阿十分欣賞和看好胤禮,於是主動向康熙請求將女兒嫁給胤禮,所以胤禮與老丈人阿靈阿關係很不錯,如果胤禮想參與爭位的話,阿靈阿完全可以傾盡家族的政治勢力來幫助胤禮。

但是胤禮在康熙時期卻無心政治,當然胤禮主要還是年紀問題,在“九子奪嫡”競爭最激烈的時候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兩次廢太子胤礽時期,這期間胤禮不過十幾歲,也沒法參與爭位。

到了康熙晚年之後,胤禮逐漸成年,但是諸皇子激烈爭位的事已經逐漸平靜下來,都是在暗中較勁而已,因此胤禮從幼年到成年,親身經歷了哥哥們爭位之事,所以胤禮比較明智,他知道自己年幼,生母家族出身低微,雖然有妻系家族可以藉助,但是老丈人阿靈阿當時已經明確選擇支援皇八子胤禩,皇位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身上,胤禮就索性把皇位看淡,也無心於政治。

胤禮喜好詩畫,因此經常微服到處遊山玩水尋找靈感,後來胤禮又在民間師從清代大詩人沈德潛,專攻詩畫,為人也頗有沈德潛的豁達謙恭氣度。

雍正繼位後,雖然對胤禮的老丈人阿靈阿進行了政治清算,阿靈阿在雍正繼位前就已經去世了,還被雍正把墓碑名改為“不臣不弟暴悍貪庸阿靈阿之墓”,阿靈阿的兒子阿爾松阿也被雍正處死,阿靈阿一系後人被髮配寧古塔,但是雍正唯獨寬恕了胤禮的嫡妻鈕鈷祿氏。

阿靈阿及其後人受到政治清算並沒有波及到女婿胤禮,主要在於雍正十分欣賞胤禮,加之胤禮沒有參與爭位,因此雍正繼位後就開始提拔重用胤禮。

後來胤禮的辦事風格更加讓雍正賞識,胤禮為人認真負責,敢於任事,還不貪婪,他的風格其實和雍正相近,都屬於實幹型人才,所以雍正越發喜愛和信任胤禮,將他晉封為果親王並加以重用。

雍正最寵愛的弟弟胤祥在世時,雍正每次賞賜胤祥,都會同樣給胤禮帶一份,胤祥去世後,胤禮更是替代胤祥成為清朝僅次於雍正的第二把手,足見雍正對他的喜愛和信任。

雍正臨終前更是召胤禮接受臨終顧命,胤禮也成為了乾隆時期的顧命大臣,不過乾隆三年(1738年),胤禮就因操勞過度去世,享年41歲。

所以胤禮不是沒有實力參與爭位,而是他年紀過幼,他成年後由於性格使然,所以也沒有選擇站隊或者參與爭位,加之他的辦事風格與雍正很接近,這也算是兩人氣場合得來,因此雍正才會十分信任和器重胤禮。

寫在最後

因此康熙除了最後那五位年紀過於幼小的兒子,由於年幼根本不可能參與爭位之外,剩下比較年長的六位皇子都是各有各的原因沒有參與爭位。

但是總得來說剩下這六位皇子中除了皇五子胤祺之外,其餘五位皇子生母家族都出身比較低微,生母不受康熙寵愛,而母系家族又沒有太強大的政治勢力,所以他們才大多沒有參與爭奪皇位,可見想參與爭奪皇位,母系家族的政治背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