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著名伏擊戰--夏宋好水川之戰

宋寶元二年三川口之戰以後,宋仁宗深感西夏強盛,封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范仲淹為副使,共同負責迎戰西夏的事務,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負責鄜延路。為遏制西夏軍,仁宗採納韓琦的建議,擬發涇原、鄜延兩路兵反擊。因同任副使范仲淹持異議,仁宗命諸臣再議。夏景宗元昊乘宋進兵未決,再度攻宋。

宋康定二年二月,西夏景宗李元昊再次率領十萬大軍大舉南下攻宋。李元昊為發揮騎兵優勢,採用設伏圍殲的戰法,將主力埋伏於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懷遠城一帶誘宋軍入伏。

韓琦聽說西夏軍來攻,命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數萬,自鎮戎軍經懷遠城、得勝寨,抵羊牧隆城,出西夏軍之後,伺機破敵。如不利於戰,則據險設伏,待西夏軍回師時截擊。任福與涇原駐泊都監桑懌率輕騎數千先發,鈐轄朱觀、都監武英等後繼。

二月十三日,宋軍進至捺龍川,聽說鎮戎軍西路都巡檢常鼎等正與西夏軍戰於張義堡以南,於是轉道南進,急趨交戰處。殺死幾千西夏軍隊,西夏軍也不斷增援。任福軍趕到當地支援,於是西夏軍佯敗,誘宋軍追擊。任福不知是計,脫離輜重,輕裝尾隨追擊。黃昏。追至好水川,宋軍由於長途追擊,糧草不繼,人困馬乏,飢渴交迫。朱觀、武英部屯籠洛川。相約次日會兵川口,合擊夏軍。

二月十四日,任福、桑懌引軍循川西行,至羊牧隆城東五里處,發現道旁放置數個銀泥盒,將盒開啟,百餘隻帶哨家鴿飛出,恰為夏軍發出合擊訊號。宋軍陣未成列,即遭西夏騎兵衝擊。激戰多時,宋軍混亂,企圖據險抵抗。夏軍陣中忽樹兩丈餘大旗,揮左左伏起,揮右右伏起,居高臨下,左右夾擊,宋軍死傷甚眾,任福、桑懌等戰死。朱觀、武英部進至姚家川,亦陷入夏軍重圍中。自辰時交戰到午時,宋軍潰敗,宋軍將士戰死萬餘人。任福身負重傷,小校劉進勸他突圍,任福大聲喊道:“吾為大將,兵敗,以死報國耳!”遂手自扼咽喉自殺死。其子任懷亮戰死,桑懌、劉肅、武英、王珪、趙津、耿傅均戰死。此役宋軍幾乎全軍覆滅,僅朱觀所部千人逃脫。西夏軍獲勝後,李元昊聞宋環慶、秦鳳路派兵來援,遂回師。宋軍退兵中途,陣亡將士的父兄妻子幾千人,持故衣紙錢為烈士招魂,噩耗傳到東京,“關右震動,仁宗為之旰食”。好水川之戰基本奠定了宋軍對待西夏的戰略。宋宋軍敗了,西夏勝了,但西夏也沒撈到什麼好處,每次都是起大軍前來,以多戰少,雖然戰勝宋軍,但宋軍的戰鬥表現也不差,夏軍即使殺敵一千,也自損八百,而且戰爭打的都是錢,雖然勝了宋軍,得到的實際好處卻不多,西夏的經濟被戰爭折騰的民怨沸騰,苦苦支撐。此戰還對於我國文學史上產生了一個意外影響。當時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正在知涇州任上,此戰後,他設醮祭祀陣亡將士,安撫百姓人心,結果被人彈劾為濫用公錢。於是,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是不是很熟悉,這才有了《岳陽樓記》這篇千古流傳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