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北宋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堪稱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社會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此前我們討論了圖中所展示的汴京飲食、交通等情況,今天我們討論一下畫中人物的身份。我們常用“三教九流”來指社會各階層,“三教”指儒、釋、道三家,“九流”原指先秦至漢初的九大學術流派,今天在這裡我們用它來代指汴京城的各行各業。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900年前的宋都汴梁,看看大宋京城裡的各色人等。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儒生

儒生在圖中佔有很大比重,在畫面中你隨處可以看到儒生的身影。眾所周知,宋代是一個以文治天下的朝代。宋太宗趙光義熱衷讀書,他曾說過“開卷有益”。 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則鼓吹“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宋代神童汪洙寫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凡此種種,都道出了當時的一種社會共識。因此,讀書人在宋代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宋代儒生平時喜歡戴造型高而方正的巾帽,名曰“東坡巾”或者“逍遙巾”。在汴梁街頭,隨處可見這種儒服打扮的人。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久住王員外家

人數眾多的儒生群體中,當然不乏中老年人,更多的則是一些年輕人。年輕儒生數量龐大,跟東京在科舉制度中的地位有關。宋代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走向正規化、制度化的朝代,社會各階層都可以透過科舉博取功名。所以每逢科考之年,汴京城裡就擠滿了各地進京趕考計程車子。他們有的在趕路,有的在聊天,有的聚在一起交流考試資訊,有的在“久住王員外家”這樣的廉租公寓裡苦讀。在剛進入城門的地方,一個騎著馬的年輕人好像是外地進京趕考的舉子,他身前身後是兩個僕從,一個牽著馬,一個挑著行李。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進京趕考的年輕人

城東十字街頭的西南角上的一座建築,面東的門口挑出一個“解”字招牌,有專家認為這是一家為舉人辦理各種應考手續的機構。北面的竹棚裡有很多人圍著一個老者,他們都是一身儒生的打扮,或立或坐,那專注的神態,也許是剛遞過材料都在打探考試資訊呢。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打探考試資訊

僧人

宋代佛教有著長足的發展,汴梁著名的寺廟就有大相國寺、開寶寺、太平興國寺等。《水滸傳》中,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之後,成了一塊燙手的山藥,結果就被方丈推薦到了汴梁的大相國寺。宋代佛教興盛,跟最高統治者的庇護與提倡是分不開的。當初宋太祖趙匡胤到汴京著名的大相國寺燒香,他問方丈自己要不要拜佛。大相國寺的方丈贊寧和尚說:“不用拜。”趙匡胤問:“為什麼呢?”贊寧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趙匡胤聽了龍顏大悅。也就是說,宋代僧人把當今皇上奉為“見在佛”,不必去拜過去早已死去的偶像佛。這樣一來就巧妙地解決了皇權與神權的長期矛盾,自然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讚賞。宋太宗也要求大臣們多讀一些佛經,深刻體會佛教教義對於國家治理的啟示意義。因此,北宋時期像蘇軾、黃庭堅這樣喜歡佛法的知識分子大有人在。由於政府大力倡導,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時,東京一地的僧尼就多達22941人。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廟門口有一個僧人

畫面中,護城河北岸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寺廟,廟門口有一個僧人。寺廟的山門緊閉,門口的天王塑像看得十分清楚,這個身著袈裟的僧人正從旁門走入寺內,大門兩扇,門板排釘清晰可見。正門的屋簷底下有斗拱,好像還有匾額,說明這座寺廟等級較高,已經得到國家的認可。門外街上行人稀少,顯得格外寧靜。

此外,畫面中還出現了三個僧人。一個身穿米黃色袈裟的和尚在十字路口的說書攤外圍靜靜地聽書,不知道一個出家人為什麼對這種娛樂專案很感興趣,也許他是出於好奇,也許是想要學習人家的口才,讓自己在講經時也能舌燦蓮花。十字路口中間有個胖大的和尚跟一位員外模樣的人在聊天,不知道是不是在談生死輪迴等佛法大義。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行腳僧

最引人注目的是畫卷尾端那個步履匆匆的行腳僧人,他雙手打板,身上揹著一個竹簍,竹簍的頂部扣著一個竹笠,背上後可以遮陽避雨。這一身裝扮與敦煌壁畫裡的唐僧玄奘如出一轍。從他行進的方向判斷,他也許正打算穿城而過。這個堅毅的行腳僧人跟身邊前呼後擁的一隊官家人馬形成鮮明對比。仲春時節,乍暖還寒,他的兩條小腿露在外邊,跟那些苦力沒什麼兩樣,也跟十字路口的兩位身穿袈裟的僧人形成對比,令人肅然起敬。

道士

在宋代,道教也得到皇室的大力扶持。宋真宗大力倡導儒、釋、道“三教一旨”。宋徽宗更是道教的虔誠信徒,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認為不吉利,他就改成10月10日。他自稱道君皇帝,是道教教主,這種政教合一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少見的。宋徽宗還依科舉設立道學,並設道官二十六階,道士透過考試做道官,領取俸祿。他大建宮觀,每一道觀給田地上千頃,上層道士可出入禁宮。由於帝王的推崇,各州縣官吏對宮觀道士都不敢怠慢,總是以禮相見,道教儼然成了國教。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十字路口的僧與道

畫面中有三個道士。一個也跟那個和尚一樣,手持一柄芭蕉形紈扇,在十字路口的說書攤外圍聽書。另外兩位道士則在十字路口交談。小小天地有三位道士,你可以想象當時道士的數量應該是相當可觀的。

出行的官員

宋代科舉制度的發達,致使大量人才湧入統治階層。宋太宗即位第二年,就從諸道貢士5300餘人中選拔了進士及諸科等500人,分授幕職和州縣官,雍熙年間更增至千人。這樣一來,就形成了龐大的文官體系,政府衙署的“容量”空前膨脹。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出行的官員

畫面中自然也沒有忽視這一點。畫面未端有個騎著高頭大馬出行的官員,他頭戴寬大的斗笠,手持繫著穗子的趕馬竹竿,看上去並不是什麼大官,但排場卻不小。最前面有五名皂隸為他開路,馬前有倆跟班左右相隨,身後有人扛著碩大的遮陽傘,還有一人挑著行李跟隨在後面,前呼後擁的隨從有9人之多,算得上聲勢赫奕。

稅務官

城門之內緊靠路北的是一個稅務所,稅官坐在門廳中間,面前鋪著被稱為“引子”的通行證明。過往的商人從出發地的稅務機關把物品名稱,等級,數量以及到什麼地方去都寫在“引子”上,若沒有這個“引子”,交稅時的稅率就會特別高。門前堆滿了貨物,一個稅務員正在負責登記,稅務員對面的人應該是貨主,正手指貨物跟他說話。兩人似乎是在爭吵,連城樓上值班的人也探出頭來張望。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稅務所

快遞員

城門外小河溝北邊,跨過小小的木橋,大門裡有一個院落。這個大院落的紅門上有乳釘,張貼著佈告,土圍牆上插著竹籤,大門外或坐或臥的有一群人,他們的槍、矛、旗、傘等都依靠在圍牆上,他們看來像是士兵,但一個個都顯得十分疲乏。很明顯這是一個衙門,但它卻坐落在城郊。據考證,這是一個遞鋪,相當於今天的快遞中心。遞鋪是用來傳遞公文的機構,既是公文送往外地的第一站,也是送達京城的最後一站,因此設定在城門外,以便夜間城門關閉後,讓官差歇息。仔細看,院子裡有一匹馬正臥在地上休息呢。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快遞員”

說書人

在十字路口的東北角,一群人圍著一個長髯老者在聽書,其中就有剛才我們說到的和尚和道士。說書在當時被稱作“說話”。宋代城市生活發達,市民精神需求更加多樣,“說話”藝術應運而生。宋代“說話”,分短篇、長篇兩類。短篇涉及靈怪、傳奇、公案、武俠以及參禪悟道等。長篇則為“講史”:“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能說完的。宋代講史極為發達,蘇軾的《東坡志林》記載:“塗巷小兒薄劣,為其家所苦;輒與數文,令聚坐聽說古話。說三國事,聞玄德敗,則顰顰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則喜躍暢快。”可知北宋講史極為普遍,連小兒也喜歡聽。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僧人·道士·說書人

宋代說書有話本作底本,話本演變到後來則成了章回小說這種文學樣式。這麼多人都圍在說書人旁邊,可以想象說書藝人的水平有多高。

算命先生

在快遞中心門前的一棵造型奇特的古柳下,有一個擺攤的算命先生。涼棚上掛著三張布幅,從左至右分別寫著決疑、看命、神課,看起來他常年在此擺攤。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算命先生

宋代流行陰陽五行算命占卜,所以汴京城街頭有很多以此為生的人。據王安石估算,其從業人數可能有上萬人。有些人因此成為富有階層,達到“封君不如”的程度。宋徽宗本人就很迷信算命,他曾經讓人把一個叫謝石的拆字先生請進宮中,讓他為後宮嬪妃、隨從拆字。謝石拆字預測,字字人情入理,福禍分明。宋徽宗一時高興,就封他擔任了承信郎。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在宋代,占卜不僅運用於日常生活,而且被應用到政治鬥爭之中,以至於有術士說,士大夫的命運在我可否之間。大概此言有幾分可信,要不然,這位算命先生怎麼會把攤位支在了官衙建築的旁邊。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占卜老者

近郊汴河岸邊,還有一個走街串巷以占卜為生的老者。他左手持著幌子,右手正從一個年輕人手中接過一碗水,旁邊的一個店主人正請他到茶館條凳上坐著喝水。這個畫面顯示了一種難得的溫馨。

修面師傅

城門西南角的小門外,一個不起眼的涼棚下,有一個修面師傅。他左手託著一個年輕人的下巴,右手持一把剃刀正在給年輕人修面呢。他翹起了蘭花指,姿態優雅,動作嫻熟。年輕人則現出幾分緊張的神色。也難怪,“發現自己活在剃刀邊緣”,換了誰都會緊張的。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修面師傅

乞丐

在城門外的平橋上有兩個小乞丐。平橋的欄杆邊有些閒人在看風景,小乞丐伸著手向他們乞討,有的人任憑小乞丐怎麼哀求,都裝作沒看見,另外兩個也許是怕小乞丐破壞他們看風景的雅興,伸出手來給他一文錢打發他快走。

眾生喧譁--《清明上河圖》中的三教九流

小乞丐

此外,還有妓女、車伕、轎伕、縴夫、修車匠、外賣小哥等,我們在此前已經介紹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文/溪橋步月 作家 學者 代表作《非常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