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北戎”指的是什麼匈奴與斯基泰人有哪些“親密”關係!

所謂北戎即“北部之戎”,分佈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

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紀時已經歸降於趙國。趙武靈王(大約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從他們那裡奪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區),實際上還奪取了今鄂爾多斯北部地區(約公元前300年)。正是為了有效地防範這些遊牧民的進攻,秦國(陝西)和趙國(山西)的漢人都改他們的重車兵為靈活的騎兵。

過去的“北戎”指的是什麼匈奴與斯基泰人有哪些“親密”關係!

這一軍事改革帶來了中國服裝上的徹底變化;

弓箭時代的長袍被從遊牧民那裡學來的騎兵褲子所取代。從遊牧民哪裡,中國武士們還模仿了羽毛裝飾的帽子、“三尾服”和後來對名為“戰國時期”的藝術起到很大作用的“帶扣”。

過去的“北戎”指的是什麼匈奴與斯基泰人有哪些“親密”關係!

也正是為了防禦匈奴,趙國及其鄰近諸國的中國人開始沿其北部邊境壘起最初的城牆,後來秦始皇統一和完成了城牆的建築,成為了長城。

據司馬遷記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匈奴似乎成為一支統一的、強大的民族,他們由一位名叫單于的首領統帥著,單于的全名漢文譯音是撐犁孤塗單于,中國人把這些詞解釋為“像天子一樣廣大的首領”。

在這些詞中可以發現突厥-蒙古語詞根,特別是“撐犁”是突厥-蒙古語詞(Tangri,天國)的譯音。在單于之下,有兩個最大的官職,即屠耆王,意為左右賢王。

漢文譯音“屠耆”與突厥字(doghri)有關係,意思是“正直的”、“忠實的”。

就基本上以遊牧生活為主的民族所能談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單于住在鄂爾渾河上游的山區,以後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這兒。左賢王——原則上是單于的繼承人——住在東面,可能在克魯倫高地。

右賢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爾伯特·赫爾曼認為的那樣,在杭愛山區、今烏里雅蘇臺附近。

接下去,匈奴統治集團內依次有:

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然後是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這個遊牧民族,在行進時被組織得像一支軍隊。一般行進的方向是朝南,這在突厥-蒙古種各民族中已成為習慣;類似的現象在匈奴的後裔、6世紀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都可以看到。

過去的“北戎”指的是什麼匈奴與斯基泰人有哪些“親密”關係!

漢人描繪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徵,我們在他們的繼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爾概括道:

“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鬍鬚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

頭部除了頭頂上留著一束頭髮外,其餘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長齊小腿的、兩邊開叉的寬鬆長袍,腰上繫有腰帶,腰帶兩端都垂在前面,由於寒冷,袖子在手腕處收緊。

一條短毛皮圍在肩上,頭戴皮帽。鞋是皮製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在踝部捆紮緊。弓箭袋系在腰帶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吊在腰背部,箭頭朝著右邊。

過去的“北戎”指的是什麼匈奴與斯基泰人有哪些“親密”關係!

” 上述服裝的一些細部,特別是裹齊踝部的褲子,對匈奴人與斯基泰人來說都是共同的。有許多習慣也是相同的:如葬禮上的犧牲。

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在酋長(或首領)的墓上,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至於匈奴人,其人數達到上百或者上千。

希羅多德記載,斯基泰人將敵人的頭蓋骨在沿眉毛平處鋸開,在外面用皮套蒙上,裡面嵌上金片,作為飲器使用。《前漢書》證實了匈奴人中有同樣的習慣。這一習慣特別是從老上單于用月氏王的頭蓋骨來飲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

確實,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頭看作戰利品的。希羅多德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戰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的敵人的頭顱以及掛在馬韁繩上的頭皮,以示誇耀。

在匈奴的後裔,即公元第6世紀的突厥人中,一個戰士墳墩上的石頭,其數目是與他一生中所殺敵人的數目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