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舉之戰”的人為因素——伍子胥的復仇意志使楚國君臣不得安寧

春秋末年的“柏舉之戰”,是吳國以小勝大,以少勝多的一次重大戰役。吳國入侵到了楚國的心臟地帶,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國能夠做到這一點。

在筆者看來,此戰的遠因,主要是人為因素,即“伍子胥奔吳”一事。“柏舉之戰”起於伍子胥的復仇意志,假如沒有伍子胥,那麼吳國是絕對不可能攻入郢都的。

“柏舉之戰”的人為因素——伍子胥的復仇意志使楚國君臣不得安寧

《東周列國·春秋篇》伍子胥劇照

伍子胥即伍員,他本是楚國人,他的曾祖父伍參是楚莊王身邊的賢臣。猶記得,在“邲之戰”中,孫叔敖主和,伍參主戰,而楚莊王聽從了伍參的策略,才有了後來的大勝晉軍。傳說伍參以諫事楚莊王,“一鳴驚人”的典故,就是由此而來的。

《左傳》記載伍子胥的祖父伍舉曾幫助楚靈王即位,又諫楚靈王於章華之臺,楚靈王聽從了伍舉之言,並重用伍舉。因此,伍氏家族三世皆為楚國忠臣。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他的職位是楚國大夫,伍子胥還有一個兄弟伍尚,此時伍家三人都在楚國做官,直到楚平王七年,伍氏受到費無極的陷害,家破人亡。

事情的起因是楚平王在蔡國時,與蔡女生下了太子建,即位後,命伍奢為太子建的老師,費無極則是少師。太子尊崇伍奢,費無極對伍奢存嫉妒心,又因自己不受太子所重視,費無極擔心自己的地位不保,連使陰招陷害太子。

“柏舉之戰”的人為因素——伍子胥的復仇意志使楚國君臣不得安寧

《東周列國·春秋篇》太子建劇照

費無極趁著為太子娶妻之際,物色秦國絕世美女,但私下又勸楚平王,“可以自娶”。《史記》曰:“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愛幸之,生子軫”。楚平王擔心娶了兒媳招怨恨,於是讓太子建另娶了齊國女子,《吳越春秋》雲:“更為太子娶齊女。”

費無極也害怕自己日後被繼位的太子所記恨,所以建議楚平王讓太子到楚國邊境守城,表面上是防備境外敵人,實際上是讓太子建遠離楚國權力中心。

隔年費無極告訴楚平王,太子建和伍奢將要在方城之內與齊、晉勾結,背叛楚國。楚平王問伍奢,伍奢言:“君一過多矣,何信於讒。”此言直指楚平王已經娶了太子的女人,乃是一過錯,為何又要聽信費無極的話誣陷他人。可想而知,楚平王惱羞成怒,囚禁了伍奢,太子建難逃被牽連的命運,於是奔宋。

“柏舉之戰”的人為因素——伍子胥的復仇意志使楚國君臣不得安寧

《東周列國·春秋篇》費無極劇照

《左傳》雲:“無極曰:奢之子材,若在吳,必憂楚國,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來。不然,將為患。”

費無極有斬草除根之意,要陷害伍氏一家,永絕後患,因此召集伍家兩兄弟伍尚和伍子胥救其父,前者到楚王面前領死,後者則保全自身,為日後報殺父之仇做準備。

伍尚無法對父親見死不救,他犧牲自己陪伴父親受戮,以成全孝道,其弟伍子胥決定為父兄報仇,所以逃到了吳國。

這兄弟二人,一人成就孝道,一人成就智義,兩人都各有其勇。

楚國自楚靈王在位期間,一直過著奢靡的生活,楚平王也不辨忠奸,致使楚國國力日漸衰弱。這種情況,對於吳國來說是好機會,因為吳國與楚國地理位置相近,又有突襲楚地的實力,因此伍子胥便定下了奔吳復仇之計。此時,吳王僚正待用人之際,便接納了伍子胥。

“柏舉之戰”的人為因素——伍子胥的復仇意志使楚國君臣不得安寧

《東周列國·春秋篇》吳王僚劇照

《左傳》記載了伍子胥直接奔吳,而《史記》則記載伍子胥先奔宋,尋找太子建。太子建這方面,因宋國華氏之亂,他無法在宋國待下去,準備去鄭國尋求庇護,經過晉國時,太子建打算在鄭國做晉國的內應,事情敗露被殺。伍子胥擔心自己被牽連,便帶著太子之子奔吳,在過昭關時被捕,幸虧漁民載其過河,在吳國路上還乞食維持生計。

誰也沒有料到的是,伍子胥將其忍與恨,在“入郢之戰”中爆發出來,這和申公巫臣十分相似,吳國成為他們報復楚國的軍事基地。

伍子胥將自幼所學文武之術,都用於為父兄報仇,他為吳王闔閭提供了破楚之計,應驗了伍奢所言:“楚之君臣,且苦兵矣”以及費無極的“在吳必憂楚國”,伍子胥與生俱來的能力,果然使楚國君臣不得安寧。

《史記》記載:“王闔閭元年,舉伍子胥為行人而與謀國事。”伍子胥與吳王闔閭之間的默契,從入吳就培養出來了,他不僅幫助吳王闔閭即位,還作為吳國的外交使者貢獻頗豐,因此伍子胥被視為吳國的第一大功臣。

伍子胥在吳國待了五年之後,他對吳國的政經軍事,都有所瞭解。憑他們家族三世在楚國為官的經驗,果斷建議吳王闔閭用多次軍隊突擊,又馬上撤退的方式,使毫無軍事計劃的楚軍疲於奔命,最終大破之。

吳王闔閭善用伍子胥的謀略,“楚自昭王繼位,無歲不有吳師”。楚平王過世後,正好是吳王闔閭即位時,“柏舉之戰”讓繼位的楚昭王狼狽奔逃,最終形成了吳強楚弱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