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史論097」原來在下是皇帝(漢桓帝時期第二篇)

原創文/董元奔(江蘇宿遷)

【按】《董元奔史論》以帝王為經結撰,每篇1500-2000字。本篇為“東漢桓帝時期(146-168)”第二篇。作品系原創,版權受頭條維權機制及國家維權監管系統保護,侵權必究。

「董元奔史論097」原來在下是皇帝(漢桓帝時期第二篇)

外戚和宦官干政是東漢宮廷政治的鮮明特色,其總的趨勢是外戚干政的力度逐漸減弱,宦官干政的力度逐漸增強。不過,除了東漢末期的漢靈帝、漢獻帝,在東漢的大部分時期裡,皇權是大於外戚和宦官勢力的,在世人的眼中,皇權是至高無上的,甚至連外戚和宦官也這麼認為。

為什麼呢?

在作為奴隸制社會的西周以前特別是商代以前,在流傳下來的原始宗教的基礎上,人們相信鬼神,也相信天命,相信“君權神授”,我們把這叫做迷信思想。奴隸制社會的人們有迷信思想,我們不能怪他們,他們的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妨礙了他們認識自然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

從春秋時期開始,人們開始懷疑鬼神的存在。因為人們老是求神保佑自己,神似乎很少搭理過。有多少底層人變成了上層人,有多少貴族淪為窮人的刀下鬼,“君權神授”似乎也是不可靠的,誰說推翻天子就推翻了。所以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以及直接推翻周天子,“君權神授”思想遭到無情踐踏。各國爭先恐後的封建制度變法,都是輕鬼神而重人事的行為。秦始皇泰山封禪,以自己的豐功偉業向堯舜炫耀,其實是在蔑視堯舜,他又在湘江以伐樹赭山的方式褻瀆娥皇女英,不把鬼神放在眼裡。而秦始皇出巡,項羽遠遠見了,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遠遠見了,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陳涉起義前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秦漢之際的項羽、劉邦、陳涉等人也不相信“君權神授”和“富貴在天”。

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及其後的幾個皇帝開始用迷信思想來宣揚漢朝皇權的合法性。比如:宣揚“五德終始論”,封禪泰山宣揚皇權濫觴於堯舜,祭祀天帝宣揚替天行道,等。漢武帝以後,迷信活動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到王莽時代,鬼神、方術等迷信活動與佛教相結合,更是跟“君權神授”觀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有序的社會規範緊密相連。東漢延續了王莽時代的迷信思想。可以說,透過西漢前期對迷信思想的有意推介,本來並不相信鬼神的人們到了西漢末、王莽、東漢時期就已經普遍相信了。所以,為了有別於西周以前的迷信思想,我們把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朝代秦朝以後逐漸形成的迷信思想稱之為封建迷信思想。

回到文首,無論是東漢外戚干政,還是宦官干政,他們都得拉個皇帝在那兒坐著,他們自己不敢直接做皇帝。因為,包括他們自己在內的滿天下的人們都認為皇帝姓劉,而且這是天定的。你干政的本事再大,也不能跟天較勁兒。

皇帝是天定的,皇權是天授的,外戚、宦官怎樣干政呢?他們想到了一個法子,那就是擁立姓劉的孩子做皇帝。外戚、宦官透過小皇帝乖乖地聽自己擺佈來實現自己的干政和專權,而不是自己硬生生的專權,這樣,對天好交代,對天下人也好交代。

不過,皇帝總是會長大的,所以,外戚干政、宦官干政,總有被皇帝清算的時候。這可能是外戚、宦官們擁立小皇帝時所沒有想到的,——人在突然獲得的貪利面前,往往會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變得鼠目寸光,看不到十年後、十五年後的危險,如同我們當代的那些“大老虎”一樣。漢和帝、漢安帝、漢順帝、漢桓帝一旦長大了,一旦明白了自己是皇帝,原來長期看似不存在的皇權就會迅速發起威來,這幾位皇帝便對他們長期依賴的外戚、宦官下手,輕則驅逐出朝,重則族滅。而且他們做得很成功。

「董元奔史論097」原來在下是皇帝(漢桓帝時期第二篇)

章和二年(88),十歲的漢和帝繼位後,太后竇氏臨朝稱制,以竇憲為代表的竇氏外戚紛紛封侯拜官,漢和帝的全部國事都由太后和竇氏外戚處理。固然竇憲驅逐北匈奴有大功,固然竇太后尚在世,永元四年(92),漢和帝還是設“鴻門宴”誘騙竇憲及其兄弟們入了北宮慶功,皇帝登高一呼,北宮的禁軍迅速響應皇帝,逮捕了竇氏兄弟,漢和帝輕而易舉的就剷除了竇氏集團。

延平元年(107),十三歲的漢安帝繼位,太后鄧氏臨朝稱制,以鄧鷙為代表的鄧氏外戚紛紛封侯拜官。由竇氏外戚的前車之鑑,鄧太后為防止外戚因飛揚跋扈而招致災禍,堅持自己大權獨攬,皇帝自然也就一直是傀儡。永寧二年(121),鄧太后駕崩前命漢安帝親政。但太后剛閉眼,漢安帝就以天子之尊,下詔問責干政的鄧鷙等外戚,命鄧氏兄弟自殺,將鄧氏外戚全族廢為庶人,從而剷除了鄧氏集團。

延光四年(125),十一歲的漢順帝仰賴十九名宦官的擁立繼位。“早慧”的漢順帝剛繼位就封十九名宦官為侯,但是卻強迫他們各自回各自的封地享清福,不得干預他理政,是所謂“以恩去仕”。後來,他出於跟朝臣爭權考慮,又召回了宦官,並重用岳父梁商,但是他並未授宦官以實權,梁商總體上也很自律。漢順帝后期,梁商的兒子梁冀專權,這是年輕的漢順帝所沒能預料到的。固然漢順帝沒有魄力剷除外戚和宦官,但是他在位期間實施所謂朝臣、外戚、宦官“平衡術”,以此把儘可能大的權力收歸自己,他所依靠的力量還是他的“神授”的天子身份。

本初元年(146),十五歲的漢桓帝在梁太后及其弟、大將軍梁冀擁立下繼位,梁冀把持朝政,排斥異己,他和他的兄弟、子侄封侯拜官,生活窮奢極欲。梁太后死後,漢桓帝仰賴五名宦官於延熹二年(159)誅滅梁氏全族。外戚被除,被封侯拜官的五名宦官們卻猖獗起來了,他們賣官鬻爵,貪贓枉法,惡劣程度不亞於梁氏兄弟。於是,漢桓帝於延熹八年(165)命司隸校尉韓演逮捕五宦官,有的被勒逼自殺,有的被追回侯爵,廢為庶人。

「董元奔史論097」原來在下是皇帝(漢桓帝時期第二篇)

當然,隨著外戚、宦官勢力干政的花樣翻新,漢桓帝之後的東漢最後兩個主要皇帝漢靈帝、漢獻帝就沒有能力抑制外戚和宦官了,而漢獻帝那是曹操為“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設的,本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東漢皇帝,漢靈帝、漢獻帝那是皇權真的旁落之後他就拾不起來了。我們看本文所說的東漢前中期到中後期的漢和帝、漢安帝、漢順帝、漢桓帝,他們繼位後多是太后執政,外戚或宦官借殼上市。而待他們長大以後,待他們明白了“皇帝”一詞的內涵,明白了自己原來是皇帝之後,他們都能自覺地採取行動剷除外戚、宦官。他們能夠成功或比較成功地做到這一點,歸根結底是包括外戚、宦官在內的全社會人都相信“君權神授”。

而這幾個皇帝都沒有對執政的太后採取行動,也沒有試圖向太后奪權,只是當太后讓他親政或者太后死後,他們才對外戚下手。那是因為,太后執政是漢章帝時期精心設計的政治模式,是專為新皇帝幼小這一特殊情況所作的安排。當然,漢章帝的宗旨是:執政的太后跟繼位的小皇帝不能具有血緣上的母子關係,其出發點是防止太后的外戚亂政。固然漢章帝是繼承並發展的漢武帝、漢宣帝的做法,但漢章帝的設計並不太實用,這固然有漢章帝想當然和食古不化的因素,其實更有一些太后在其孃家兄弟的慫恿下故意擁立年幼皇帝繼位這種因素,這是當初漢章帝所不可能想到的。既然太后執政是漢章帝的遺詔,是代代皇帝的臨終交代,所以小皇帝是必須遵守的,這是“君權天授”的內容之一,文武百官和天下人都會主動接受。而漢章帝關於太后代小皇帝執政的出發點是防止外戚亂政,所以小皇帝長大後剷除外戚就是合法的,是“替天行道”,是在踐行“君權神授”。

當然,靠裝神弄鬼支撐皇權體系,從西漢前期到東漢後期都還做得很成功,說到底這還是科學技術相對落後的原因,落後的科學技術阻礙了唯物主義思想的誕生。東漢前期的大地主莊園經濟固然殘酷剝削了勞動人民,但是它卻擴大了貧富分化,使部分大地主子弟能夠有足夠的財力鑽研科學技術。成熟的牛耕技術、蔡倫的造紙術、進步了的陶瓷燒紙技術、張衡的地動儀、張仲景的傷寒病研究等都是當時超前的科學技術成就。在科學技術成就的激盪下,從東漢前期到中後期,桓譚、王充、張衡等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家橫空出世。唯物主義哲學從春秋時期的對鬼神懷疑發展到對鬼神的徹底否定,否定神,自然也就否定了“君權神授”。可以說,唯物主義哲學的崛起,是東漢末期漢靈帝、漢獻帝“拿不動”皇權的社會思想根源,也是緊接著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家爭著做皇帝,輪流做皇帝的社會動亂的思想根源。

【延伸閱讀】頭條原創文章董元奔史論“漢桓帝時期第一篇”:

董元奔史論(096)梁商律己不律兒

「董元奔史論097」原來在下是皇帝(漢桓帝時期第二篇)

(圖片:作者攝於2021年春節)

【作者簡介】

董元奔,1971年生,傳統文化學者,網路知名作家,高等教育工作者。

世紀初在教育主管機關做文字工作,後辭職創辦江蘇省某著名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培訓機構,又在某高校創辦全日制特色系部,皆專事漢語言文學專業。十餘年間有四千餘名來自全省的學員獲得本科學歷。培訓事蹟被《中國教育報》、《中國考試》雜誌、《新華日報》等多次作長篇報道,個人被教育廳《江蘇自學考試》雜誌兩次作封面人物介紹,事蹟還以專有名詞形式載入《江蘇教育年鑑》。

辦學期間一直居教學一線,並筆耕不輟,2016年結廬鬧市做自由寫作者。主要寫作文史論文、文化隨筆、詩詞等,已在各類媒體發表作品200餘萬字。世紀初有教育論文獲人民日報出版社專題徵文一等獎,併入選《現代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指導全書》;近年來有近六十篇文史哲論文獲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獎,獲頒“青雲獲獎者”金質紀念章,並應邀成為頭條參賽文章評審團成員。

【說明】

1、正文插圖取自頭條免費相簿。

2、支援維權系統打擊某易平臺許多作者抄襲本頭條號原創作品。

3、編輯:董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