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如何成為"天府之國"的?都江堰是其一,其二則是鹽井

如果我問四川是誰變富饒起來的,你肯定會回答是李冰的功勞。是的,不可否認,這確實是李冰的功勞。但是如果我再細問一下,是什麼工程讓四川富起來的?十之八九都會回答是都江堰的功勞。事實真的如此嗎?都江堰的貢獻確實大,但是史書卻並不認為四川富饒是因為都江堰,而是因為鹽井。

攤開《華陽國志》,幾行字跡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冰)又識察水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於是盛有養身之饒焉。”一粒鹽,這是再平常不過的物件罷了,它何德何能決定一個地域的興衰?是啊,我最初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是一樣的,但是真正細讀歷史後,對鹽的看法也就從最初的不屑到最後的震撼。四川之所以能成為“天府之國”,都江堰是其一,其二就是這鹽井。

四川是如何成為"天府之國"的?都江堰是其一,其二則是鹽井

李冰開創川鹽的歷史

江郎:嘿,大佬,你知道李冰開創川鹽的歷史嗎?

歷史學者:略有耳聞,怎麼了?

江郎:你說就一粒鹽,有那麼重要嗎?

歷史學者:如果說不用耕地、不用紡織、不用狩獵,不用工作,但是照樣有吃有喝有穿的,你會不會羨慕這種生活?

江郎:我當然羨慕了,我做夢都想過這樣的生活。

歷史學者:如果你有鹽,你在古代就能過這樣的生活。當年巫咸國人就是這樣的,透過食鹽謀取暴利,養活自己的高福利社會。齊國也是這樣的,靠食鹽暴利富國強兵。

四川是如何成為"天府之國"的?都江堰是其一,其二則是鹽井

江郎:那我們能不能搶了他們的地盤?

歷史學者:你的想法我表示非常理解,巫咸國就是因此滅亡的。巴國滅了巫咸國,佔據了巫咸國的鹽泉(清江鹽泉、伏牛山鹽泉、巫溪鹽泉),蜀國從此無鹽泉。在李冰之前,蜀國的鹽泉全部仰仗巴國,蜀國人民的財富如同流水一般流入巴國,根本不可能富裕,“天府之國”就是遙不可及的夢。(ps:此說出自四川史學專家-任乃強)

江郎:那蜀國人民是如何突破食鹽壟斷的?

歷史學者:這就要歸功於李冰的貢獻了,李冰在修建都江堰的時候溝通了兩江水系,灌良田萬頃。在開鑿兩江的過程中李冰發現了鹽滷,隨即開鑿了“廣都鹽泉”,從此川鹽橫空出世,蜀地百姓打破了食鹽封鎖,開始迅速奔向小康。(ps:此說出自蔣銘的《卓筒井發展史》)

江郎:就這麼簡單???

歷史學者:其實煮鹽的工藝不復雜,難點在於你如何找到有鹽滷的地方。李冰識察水脈,對蜀地的水系非常瞭解,他的本意是溝通蜀地的水系,但是誤打誤撞的發現了鹽滷。李冰開鑿的鹽井也沒有多大難度,就是鑿個大口淺井,然後從大口取鹽滷。隨後把滷水燒熱,加入黃豆豆漿分離雜質,經過幾遍的過濾就可以淋鹽、驗鹽、售賣。

四川是如何成為"天府之國"的?都江堰是其一,其二則是鹽井

這種方法用了上千年,北宋時期進行了改善,宋人開始鑿小口深井,但是製鹽的工藝並沒有革命性突破。川鹽造福蜀地兩千多年,養活了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用鹽,目前累計產鹽7000多萬噸,1。3萬多口鹽井。人們對鹽井的選址主要在自貢地區,自貢井鹽至今仍舊非常出名,甚至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自貢之所以能成為四川第三大城池,井鹽功不可沒。

川鹽為蜀地帶來的經濟效益

江郎:得了得了,你這是不是有點牽強附會,幾千年後的事也算到李冰的頭上?

歷史學家:這可不是牽強附會,郭沫若老前輩都認為李冰鑿井鹽恩惠蜀人兩千多年,還題詞 “李冰掘離堆,鑿鹽井,不僅嘉惠蜀人,實為中國二千數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術專家。”1-N其實沒什麼難度,最有難度的就是李冰完成的0-1的過程。

江郎:你就具體講講這川鹽到底為蜀地帶來了什麼經濟效益就行。

四川是如何成為"天府之國"的?都江堰是其一,其二則是鹽井

歷史學家:你可知道最初天府之國是形容哪裡的?

江郎:不是四川嗎?

歷史學家:不,最初的天府之國是形容關中的。《戰國策·秦策》記載“(關中)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但是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面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四川之所以成為天府之國,核心競爭力就是鹽井。論平原地勢,關中平原、華東平原、漢江平原,哪個都不弱;論農業技術,關中甩其他平原幾條街;論地形,關中進可攻、退可守。如果沒有鹽井,四川最多也就位居關中之下。

但是四川有一點是關中沒法比的,那就是鹽井。這玩意是你後天努力無法得來的,四川的鹽井是經過幾億年滄海桑田才有的,這就是天賜之物,不是所有地域都有這麼好命的。

三國時期魏國和吳國都爭先恐後的屯田,但是蜀漢一點都不慌,為什麼?就是因為蜀漢有鹽田,我完全可以用鹽這種暴利產物來收割天下財富。

四川是如何成為"天府之國"的?都江堰是其一,其二則是鹽井

江郎:打住,不是讓你別扯那麼遠嗎?你就說秦漢時期的。

歷史學者:有點跑偏了,我們言歸正傳。秦朝佔據巴蜀後開始戰略大開發,首先派李冰治蜀,修建了都江堰、開鑿了鹽泉。然後秦國開始大移民,把農戶、富豪全部遷移至蜀地。關中的農戶可以迅速拉高蜀地的農業生產水平,有史可靠的證據就是秦國向巴蜀地區輸送牛耕技術,大大提高了蜀地的生產力。農業這方面的核心是都江堰,而商業那方面的河西就是鹽泉。大量的商人透過經營鹽鐵交易發家致富,帶動了四川的經濟發展。由於歷史太過久遠,我們很難考證當時鹽的產量以及售價,不過我們可以根據後世鹽的收入來看鹽井對四川的影響。

以燊海井為例,日產滷水500多噸,可以燒製14噸鹽。1914年每斤鹽40文錢,2100文為一兩,以此物價推算燊海井每天收入533兩。印錢?還印個屁的錢。你印錢還需要用銀,煮鹽可不需要那麼高的成本。利潤比印錢還要豐厚,而且沒有風險,這買賣怎麼算都賺。而且這只是四川一個鹽井的收入,加上其他的大小鹽井,日收入幾千兩不是夢。另外給你張圖,你看看鹽稅佔歷朝歷代的財政總收入的比重:

四川是如何成為"天府之國"的?都江堰是其一,其二則是鹽井

歷史學者:現在明白鹽對四川的重要性了嗎?另外再告訴你一個數據,2013年的時候四川省鹽業總公司全年營收20。79億,2014年中鹽集團的總營收將近300億。李冰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尤其是對四川人來說。同樣,他所開鑿的鹽井絕不容忽視,這解決了蜀地百姓吃鹽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提高了四川的商業流動性,加速了四川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