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趙充國,剛柔並濟平定西羌,重開絲綢之路

前言

西漢時期,匈奴和羌人一直對漢朝邊境地區進行騷擾和劫掠,直到東漢都未曾停息,漢帝國不得頻繁出兵鎮壓和平定戰亂。漢武帝期間,匈奴西遷,羌人開始崛起,面對漢武帝採取的“隔絕羌人”戰略,羌人迫於無奈只能向著湟水北岸地區遷徙,放棄耕種改放牧維生。在此期間,羌人各大部落逐漸開始聯合,當地官員曾多次鎮壓、招撫都無法阻止這一趨勢。此時,匈奴也想聯合羌人一起反漢,雙方一拍即合,大戰爆發,這場戰役也被稱作為西羌之戰,而平定這場戰役則是名將趙充國。

古稀之年趙充國,剛柔並濟平定西羌,重開絲綢之路

名將之路

趙充國,隴西上邦人,初任朝廷的騎士,因善於騎馬射箭而補任羽林衛士。趙充國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研究兵法,頗有謀略。漢武帝時期,趙充國隨李廣利攻打匈奴,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千鈞一髮之際,趙充國帶著一百多名士兵強行突破包圍,才得以解困。趙充國雖立下大功,但也身負重傷,甚至驚動了漢武帝劉徹。漢武帝親自來到他養傷之地探望傷情,並將其封為車騎將軍長史。後來,趙充國履立戰功,且俘虜了西祁王,升遷為後將軍。

古稀之年趙充國,剛柔並濟平定西羌,重開絲綢之路

老將上任

元康三年,先零部落跟各大羌人部落200多人解除恩怨並交換人質,簽訂盟約,並打算共同侵犯漢朝地區。 漢宣帝得知此事後,向趙充國詢問有何對策,趙充國答道:“我們之所以能控制羌人是因為他們這些部落經常會互相攻打對方,但現在他們卻簽訂了合約還打算共同反漢,想必是早有預謀。”提出了“宜及未然為之備”的建議。一個月後,小月氏部落的羌人找匈奴借兵,打算進攻,鄯善、敦煌地區,切斷漢朝和西域的通道,這條通道是東西方交流的必經之路,也稱作“絲綢之路”。趙充國不敢掉以輕心,立刻上奏朝廷,一邊加強軍事提防,一邊阻擋羌人解除恩怨以便查明陰謀。

古稀之年趙充國,剛柔並濟平定西羌,重開絲綢之路

面對羌人的反漢意圖,漢宣帝本想啟用老將趙充國,但考慮到他此時已經七十多歲,漢宣帝便問大夫丙吉有何人選推薦,但趙充國卻仔細的回答道:“無逾於老臣者矣”。漢宣帝又問:“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趙充國答:“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漢宣帝微微一笑,便放心讓老蔣趙充國前去。

古稀之年趙充國,剛柔並濟平定西羌,重開絲綢之路

平定羌人

趙充國領一萬騎兵達到金城,打算強行渡過黃河。此時恰巧有百騎羌兵出現,本以為會發生戰鬥,但趙充國卻認為部隊剛剛渡過黃河,士兵疲憊,不宜追擊,區區百人不必放在心上。隨後,趙充國讓騎兵在四望峽中放哨,確認周圍沒有羌人伏兵之後,便領軍上山安營紮寨。趙充國用兵十分謹慎,將偵查敵情作為重中之重,駐紮時穩紮穩打,凡有作戰行動皆謀定而後動。不僅如此,趙充國還十分愛護士兵,他來到金城西部都尉府:“日饗軍士,士皆欲為用。”當羌人來挑戰時,多次不出兵迎擊。在此期間趙充國抓到了羌人的一個俘虜,根據這個俘虜得知,漢朝派出年邁的趙將軍前來平定羌人一定是有所準備的,進而那些羌人首領都十分的害怕,內部就產生了矛盾。

古稀之年趙充國,剛柔並濟平定西羌,重開絲綢之路

起初羌族部落的首領派弟弟雕庫來向都尉報告先零部落謀反,而雕庫那個部落的人,有些混在先零部落中,都尉就把雕庫當成人質。趙充國認為此人無罪應當釋放並讓他帶句話回去:“大兵誅有罪者,明白自別,毋取並滅。天子告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斬,除罪。斬大豪有罪者一人,賜錢四十萬,中豪十五萬,下豪二萬,大男三千,女子及老小千錢,又以其所捕妻子財物盡與之”趙充國這番做法是想憑藉著自己的威嚴去震懾羌人,瓦解羌人的聯合計劃。

古稀之年趙充國,剛柔並濟平定西羌,重開絲綢之路

不戰而屈人之兵

但這件事遭到了漢宣帝的反對,漢宣帝由此批判趙充國,指責他遲遲不肯用兵,浪費國家的開支,並命他領兵攻打羌人,並說天道順當,出兵必勝。趙充國表面接受漢宣帝的職責,私底下還是堅持自己的思想,並在此上書表明其中的利害,漢宣帝很快就採取了趙充國的計策。趙充國這種做法也被稱作“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從。”

古稀之年趙充國,剛柔並濟平定西羌,重開絲綢之路

之後趙充國領兵來到先零羌所在地,發兵進攻羌人,與此同時下令讓士兵不要燒燬羌人所住的房屋和牲畜。羌人看見此情形,發現漢軍真的不是要強行將自己的殲滅,羌人首領靡忘便來到趙充國的營地中說,願意交還你們土地,而趙充國好生招待還說:你們都是考慮自己的方面而不是從國家的方面來考慮的。話沒說完,就朝廷就決定對靡忘用將功贖罪論處。後來羌人就不再進犯並歸降於漢朝。往後幾年內不斷有羌人部落歸降於漢朝,趙充國最後瓦解了羌人部落的聯合計劃。

古稀之年趙充國,剛柔並濟平定西羌,重開絲綢之路

影響

此戰過後,絲綢之路恢復了往日的景象,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經濟交流,對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路至今都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趙充國。趙充國平西羌之戰中,我們也能看出趙充國的謀略和智慧所在,他將招撫與打擊相結合,採取集中打擊頑固者的方式,能和平解決的就不發兵。這正符合《孫子兵法》“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