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報仇?劉備兵敗夷陵鬱悶而死,劉禪沒膽量承擔風險

公元221年,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不聽眾人勸告伐吳,史稱夷陵之戰,由於劉備在這場戰役中,被陸遜看出陣營的弱點,導致蜀軍大敗而歸,劉備還因此鬱鬱寡歡,賠上性命。令人訝異的是,劉備的兒子劉禪,在位41年卻未曾想過替父親報仇,難道他真的沒能力嗎?除了蜀漢實力太弱外,他能做決定時,也沒有勇氣承擔風險。

不敢報仇?劉備兵敗夷陵鬱悶而死,劉禪沒膽量承擔風險

▲劉禪為了延長蜀漢的國祚,才不願北伐。(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要了解劉禪不替劉備報仇的原因,就要先說起夷陵之戰,劉備發動這場戰役,堪稱賭上蜀漢的未來,沒想到卻大敗而歸,許多蜀漢年輕將領戰死,之後諸葛亮花了長一段時間在培養新人上,仍補不上這個戰力缺失的大洞。

再者,劉禪10多歲登基,就沒有實權,一直接受諸葛亮的輔佐,默默的支援對方北伐,但結果都是失敗收場,等到諸葛亮死後,劉禪也沒有得到實權,大權被朝中3名大臣瓜分,軍權還被姜維牢牢掌握,如果這時劉禪選擇替劉備報仇。一定會被老臣反對,因此劉禪又只能默默的支援姜維北伐。

不敢報仇?劉備兵敗夷陵鬱悶而死,劉禪沒膽量承擔風險

▲劉禪為了延長蜀漢的國祚,才不願北伐。(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由於蜀國長年北伐,綜合實力遠低於魏、吳,劉禪為了延續蜀國的未來,只能一直和東吳保持聯盟,一同對抗曹魏,如果貿然行動,會兩敗俱傷,魏國就可坐收漁翁之利,成為最後的贏家,基於這樣的立場,劉禪根本不可能對東吳出兵,否則只會加快蜀漢的滅亡。

基於以上種種,劉禪在位41年,為了維持蜀國已經耗盡精力,根本沒有餘力替父親報仇,就算出兵了,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他也沒勇氣再去承擔那樣的風險。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姜維上表後主:“聽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劃進一步拓取土地之意,宜一併派遺張翼、廖化督率各軍,分別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患於未然”,黃皓徵求鬼巫資訊,謂敵人終究不會自來,而劉禪也信了鬼巫,滿朝文武竟沒有一人知曉。

不敢報仇?劉備兵敗夷陵鬱悶而死,劉禪沒膽量承擔風險

▲劉禪為了延長蜀漢的國祚,才不願北伐。(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最後鄧艾偷渡陰平大軍壓境,劉禪與群臣商議如何抵禦,決定派諸葛瞻領兵迎戰,但諸葛瞻戰敗。最後,劉禪接受譙周的建議,在農曆十一月向曹魏投降。劉禪派太僕蔣顯至劍閣,傳令姜維等部投降,蜀軍悲憤不已,紛紛拔刀砍石。鄧艾承製拜劉禪為驃騎將軍。

蜀漢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常璩則作北巫縣安樂鄉公)。魏國史書《魏略》中記載,劉禪在劉備于徐州被曹操攻打時與家人走失,因而被人口販子拐賣,到了漢中,被一個叫做劉括的人收養。

不敢報仇?劉備兵敗夷陵鬱悶而死,劉禪沒膽量承擔風險

▲劉禪為了延長蜀漢的國祚,才不願北伐。(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後來劉備入蜀之後,一名簡姓將軍(疑為簡雍)到漢中出使,劉禪找到他並講解兒時故事,記得父親字玄德,證明自己的確是劉備兒子。張魯於是下令把劉禪還給劉備,劉備才把他立為繼承人。間接來講,若這個記載為真,趙雲在當陽救劉禪以及攔江截阿斗都是蜀漢編造的故事。然而裴松之根據《三國志》的說法對這個記載提出質疑,指出年齡上並不符合,後世也多采信裴松之。

不敢報仇?劉備兵敗夷陵鬱悶而死,劉禪沒膽量承擔風險

▲劉禪為了延長蜀漢的國祚,才不願北伐。(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