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用詞不當鬧出大笑話,大人非專指官員,朝代不同含義不同

導讀:電視劇裡的穿幫鏡頭其實很多,大多數是拍攝的時候沒有注意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穿幫是因為編劇對歷史瞭解得不夠造成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古裝影視劇中穿幫率最高的一個詞“大人”。

編劇用詞不當鬧出大笑話,大人非專指官員,朝代不同含義不同

古裝影視劇中,“大人”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最多,很多人都認為創造這個詞的人實在是聰明。為什麼呢?咱們知道,古代的官場職位多如牛毛,什麼知府、知州、縣令的。一個搞不清楚,叫錯了多尷尬。而自從出現“大人”一詞,那完全就不一樣了,是個官,通通稱為大人肯定錯不了,是不是很有智慧?

不過,事情果真如我們想象的這樣嗎?告訴您們,您可千萬別這麼想,如果這麼想的話,那您肯定就被那創作劇本的編劇給帶溝裡去了。為什麼呢?舉個例子,電視劇《琅琊榜》有好多人肯定看過。這裡頭有這麼個情節。

說那天,兵部尚書從太子府出來,剛好就遇上了戶部尚書。這倆人就打招呼了,“李大人”“沈大人”。兩人這麼個稱呼您覺得有問題沒有?你肯定說這有啥問題呀?“李大人”、“沈大人”,這正常的打招呼啊。

哎,我告訴你們吧,問題大了去了。這是編劇再讓兩位尚書互相認爹呢。為什麼這麼講?原因就在於大人這個詞,其實在古代不能亂用。朝代不同,意思可就差得太多了。

編劇用詞不當鬧出大笑話,大人非專指官員,朝代不同含義不同

先說說“大人”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大人”一詞據說最早出自《周易》一書,裡面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意思就是說,看見龍出現在大地之上,就會把吉利帶給有德望的人。在這裡,“大人”最早是指德高望重的人。

《孟子》一書裡頭也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莊子》一書裡頭說:“大人者,聖人不足以當之。”《論語》當中則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而這些書裡頭所說的“大人”,指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主要是德望,你光有地位,是不能夠被稱為“大人”的。這是最早的“大人”表達的意思,等到了漢代,“大人”的意思就開始發生變化了。

《史記高祖本紀》其中有這麼一句:“始大人以臣為無賴”。這裡頭的“大人”,就不是德高望重的人了,而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所以,從漢代開始,“大人”一詞在各種史料當中出現的內涵,就跟道德模範,王公貴族無關了,而是專門用來代指父母長輩。

編劇用詞不當鬧出大笑話,大人非專指官員,朝代不同含義不同

有首詩大家肯定很熟悉,《孔雀東南飛》,漢樂府名詩。裡頭有這麼一句:“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這裡頭的大人指的是劉蘭芝的婆婆,也就是焦仲卿的母親。之後,一直到魏晉南北朝,“大人”的意思都沒有變化。

電視劇《琅琊榜》的故事背景,就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梁。那您說這編劇不是讓這兩位尚書相互認爹呢?開個玩笑,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會注意到這個細節。那麼既然當時“大人”專指父母長輩。那麼在歷史上,什麼時候開始官員統稱為“大人”的呢?

據史料記載,從唐代開始,“大人”的含義就發生了變化,不再單指家裡頭父母長輩了。但是,這個時候還不是專職官員。清代史學家趙翼,在這個《陔餘叢考》一書當中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說明朝有個官員叫沈啟原,在陝西當官。一次,回京去拜見大明首輔張居正。明朝首輔相當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了。可當時,位高權重的張居正居然稱他為“沈大人”,他覺得很不可思議。

編劇用詞不當鬧出大笑話,大人非專指官員,朝代不同含義不同

於是,他就回來把這當作一件大事兒跟家裡人講了,而他的兒子則把這個事寫進了野史筆記《萬曆野獲編》當中。這也足以證明在明朝的時候,“大人”還不是專指官員。否則的話,這件事兒就不會當作故事,寫到書裡去了。

那麼,接下來就是清朝了。那是不是官員統稱為大人,是從清朝一開始就這樣了呢?不盡然。晚清的時候,有個叫福格的人,他寫了一本《聽雨叢樓》,裡邊兒說,晚清以前的官場,“不以大人兩字為重”。當時只有在知府這個級別以上,才被稱作大人。

所以,“大人”一詞真正開始氾濫,是在晚清時期。當時官場腐敗了,相互之間胡亂吹捧,才出現了遍地都是大人的現象。所以,您看,這麼多的古裝劇是不是都穿幫了。尤其是《琅琊榜》,居然讓兩個尚書互相認爹,這不是鬧了大笑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