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不僅致力於富家,也致力於富國,他是富有戰略眼光的經營奇才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飛哥裁縫鋪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春秋時代經濟發展日益興盛,市場開拓不斷增加,致使商人活動的空間加大,促進商業逐漸繁榮興盛,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在這樣的趨勢下,自然會產生不少富豪。活絡的經濟活動,再加上聰明的抉擇與講求實際的精神,成就了許多人。更難能可貴的是,有些富豪不僅致力富家,也致力富國。

范蠡就是其中之一。

范蠡不僅致力於富家,也致力於富國,他是富有戰略眼光的經營奇才

《東周列國·春秋篇》越王勾踐劇照

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國且稱霸,而後從商。他不僅是政治家,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般人多以“儒商”來稱呼范蠡,主要著眼於他悠遊於商海之中,仍舊保持有儒家所強調的高尚品德。

他事越王勾踐,為之出謀劃策,最終達成了復國的使命,並且在滅吳之後,幫助勾踐進而稱霸中原——“號令中國、以尊周室”,成就了彼此一生最大的功業。

范蠡對於治理國家自有一套看法。其實,早在越王勾踐意欲伐吳時,就曾提出過勸諫。他指出治理國家時有三種不同的情況,必須採取適當的政治措施,才能做到有條不紊。只可惜當時越王勾踐並沒有聽從范蠡的建議,直到他苦嘗失敗滋味之後,才又將范蠡找來商量對策。

范蠡不愧是謀略專家,他深知“適才而用”的重要性,先將富國之事交給文種為之,並且告知越王勾踐,如果想要得人心,那麼就必須先任用賢德之人。另外范蠡也強調“兵”與“榖”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國之君想要擴充國力並且得到尊敬,又能使百姓安居樂業的要點,就在於“兵”。兵由人任,人要吃糧,所以“榖”也是不可或缺的要點。只有百姓聚,君主才能安心;糧食多,軍力才能增強。一個國君具備此二點,才有可能實現稱霸的願望。

范蠡不僅致力於富家,也致力於富國,他是富有戰略眼光的經營奇才

除了努力發展經濟使百姓富裕、軍隊強盛之外,范蠡更強調等待時機的重要性,在伐吳之前他就曾勸過越王勾踐,有智慧的人應該根據“天時”來採取行動,時候未到的情況下,千萬不要挑起事端,因為在越國的實力尚未豐厚之前,根本沒有本錢驕傲。如果沒有天時和人事的配合,就貿然出兵攻打吳國的話,可能會自傷。

只可惜,當時的越王勾踐並不理會范蠡的這套說法,他事後才後悔“吾不用子之言,以致於此”。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著越王“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勾踐以霸”,由此可見范蠡謀略之強,和成事之功。

范蠡幫助越王勾踐雪恥復國之後,深知勾踐為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福,喟然而嘆:“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於是向越王勾踐辭行。

面對越王的威脅和利誘,范蠡並沒有因此而動搖。《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記載,范蠡後來更名改姓為“鴟夷子皮”,他乘扁舟浮於江湖,到齊國去了。范蠡父子苦身躬耕於海畔,巧妙轉化治國謀略的精神,運用其出眾的智謀來置產,沒有多久即“致產數十萬”,甚至司馬遷說他“齊人聞其賢以為相”。

其實,吳國滅國時為齊平公八年,《左傳》結束於魯哀公二十七年,期間並沒有范蠡任齊相的相關記載,而且《國語》中也只是記載著范蠡“遂乘輕舟以浮於五湖,莫知其所終極”,並以此作結。由此可見,范蠡是否後來任齊相,實在是不得而知的。

范蠡不僅致力於富家,也致力於富國,他是富有戰略眼光的經營奇才

《春秋左氏傳》

司馬遷說他後來散盡財產,分給知己好友以及鄰里鄉黨,僅僅帶著他的寶物到“陶”這個地方居住。“陶”為天下之中,交通發達,貨物多在此地交易,是交通樞紐之地,也是治產居住的好地方,於是范蠡看準時機又開始創業,他善於“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所以能在十九年之中賺了三次“千金之財”,而後又將錢財佈施給貧窮的人家。

多次散財,樂善好施,難怪會博得儒商的美名。其實,范蠡之所以會這麼做,應該不是沒有原因的,如果我們從表面來觀察范蠡的施捨行為,這的確是一種樂善好施、扶貧助弱的社會現象,但是,如果我們從經營管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就能夠看到范蠡施捨的行為,裡面所蘊含的經營動機,有可能這才是他施捨的真實用意。

在今天的商業社會里,類似范蠡“多次散財”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許多企業家透過這樣的行為來塑造企業形象,擴大企業影響,提高企業知名度,以求增加商品的銷售機會。范蠡施捨的行為動機,有可能也在於此。可見,他是一個多麼富有戰略眼光的經營奇才!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范蠡“後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脩業而息之,遂至鉅萬”,其子孫能如此永續經營“遂至鉅萬”,全得利於范蠡的奠基之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