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讀柏拉圖早期著作 理解蘇格拉底(上)

我認為,蘇格拉底的智慧的最重要關鍵詞是真實。

是啊!還有什麼比真實的人更強大的呢?!

——坤鵬論

從今天開始,坤鵬論將對柏拉圖的主要著作一一進行分享。

我們先來重點學習一下他早期時期的著作《申辯篇》。

透過它可以讓我們更為客觀、集中地對蘇格拉底以及他的思想有個瞭解。

一、蘇格拉底為什麼被審判?

《申辯篇》記述了蘇格拉底在針對自己的法庭審判中所作的辯護演說。

蘇格拉底被指控為:

“他腐蝕青年人的心靈,相信他自己發明的神靈,而不相信城邦所信的神祗。”

原告有三個人,臺前的主訴人是無名詩人美勒託和無名演說家萊康,而實際的主使者是躲在他們後面的陪訴人皮匠安尼圖斯,他是一個活躍的政客,當時雅典民主政權的二首領之一,而他的兒子也是蘇格拉底的追隨者,常常因此荒廢皮革作業。

不過,蘇格拉底被審判的原因一直撲朔迷離,至今眾說紛紜。

坤鵬論認為,有個說法比較靠譜。

公元前431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

這場戰爭吹響了雅典乃至整個希臘世界衰落的號角。

公元前411年,受西西里遠征失敗的餘波衝擊,雅典民主政治第一次被推翻,被一個四百人會議組成的寡頭政府控制,即一切權力都委託給四百位上層市民所組成的評議會。

第二年,四百人會議垮臺,民主政治得以恢復。

公元前404年,雅典終於投降,在斯巴達軍隊的監視下,一個由三十人執政的僭主政府上臺,雅典民主政治再次被推翻,寡頭派政權再度誕生。

三十人僭主實行恐怖政治,殺害了許多民主派。

但是,逃亡國外的民主派很快開始反攻。

第二年,兩派簽下和解協議,民主派政權重新復活。

小知識

什麼是僭主?

僭(jiàn)主為古希臘統治者獨有的稱號,是指透過政變或其他暴力手段奪取政權的獨裁者。

古希臘很多城邦、如雅典、阿果斯、科林斯、敘拉古等都曾出現過僭主。

僭主一詞起初並無貶義,歷史上有些僭主還曾推行社會改革,但後來此名稱逐漸帶有貶義,指那些未經過當時合法的政治推選程式而進行統治的人,他們一般都是貴族出身,之後演變為暴君的意思。

在這兩次政權顛覆活動中,雅典反對民主政治的貴族們都充當了急先鋒,其中有不少蘇格拉底的學生。

比如:雅典將軍亞西比德曾是蘇格拉底最親密的學生、生死之交。

他鼓動雅典發動了西西里爭奪戰,但是,在臨徵前被控瀆神罪(可能被誣陷),途中又被缺席判處死刑。

於是,亞西比德只好投靠了斯巴達人,這不僅導致雅典遠征失敗,還間接導致了雅典政權的第一次被顛覆。

再比如:三十僭主的領袖之一克裡提阿斯也是蘇格拉底的學生。

復活的民主派囿於和解協議,無法治克里提阿斯的罪,甚至連批判和譴責都不行。

於是,他們便轉而控告其老師蘇格拉底,意圖殺雞儆猴,發洩憤怒,以儆效尤。

因此,蘇格拉底的這場無妄之災,可謂是一場政治陰謀。

坤鵬論:讀柏拉圖早期著作 理解蘇格拉底(上)

二、為什麼到處與別人對話?

公元前399年4月的一天,蘇格拉底走上雅典的廣場,來到市政廳,出席對他的審判。

在法庭上,他一人面對501人組成的法官團,自己為自己辯護,侃侃而談自己到處與別人對話的理由。

先解釋這個的問題是,當時有個著名的四幕喜劇《雲》,其中的主角是蘇格拉底,他在其中被描述成一個詭辯主義者,一個希望學習的青年和他的父親,被蘇格拉底蠱惑而變得瘋瘋癲癲、六親不認、造謠生事。

該喜劇中的蘇格拉底是一個充滿滑稽與可笑的醜八怪,一個無聊的辯術家,褻瀆神明的無神論者,整天糾纏不清,濫用學生的信任,引導他們在瑣碎的細節上爭執不休,最終害人害己。

劇中的蘇格拉底一邊朝後走,一邊張大了嘴觀察月亮,口中胡說八道,什麼“研究跳蚤一躍的長度,能達到它們腳爪的幾倍”等無聊的問題。

而《雲》作者是阿里斯托芬其實一直是蘇格拉底的朋友,他只是借了蘇格拉底的形象和名氣來嘲弄當時流行的智者派。

在審判中,《雲》的內容也成了反蘇格拉底的重要證據。

更為遺憾的是,該劇作者、蘇格拉底的朋友阿里斯托芬卻攝於壓力不敢出來說明事實。

而且,在當時的希臘,喜劇不過是一些低階趣味的鬧劇,主要是為了給市井百姓看的,所以,即使是最著名的喜劇作者都會在其劇作中充滿插科打諢,為了搞笑而加進大量猥褻情節。

所以,大凡戲劇家都希望創造正劇——悲劇,而不願意選擇喜劇。

但是,當時法庭上的法官團大部分都是老百姓,他們喜歡看喜劇,而《雲》是眾所周知的喜劇,於是他們中很多人認為蘇格拉底就是劇中那樣的人。

蘇格拉底首先要辯解這個重大誤解。

他指出,自己到處和別人對話的起因是,德爾斐神廟的神諭說他是最有智慧的,也就是說,神認為他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

聽到這個神諭,他也有點懵,因為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智慧。

於是便帶著學生去訪問當時社會上最有權威的三種人:政治家、詩人、有本領的工匠,他們都被認為是最有智慧的人。

結果這三種人對於他的提問都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最後,蘇格拉底總結認為:

政治家是“我們兩人都無任何知識值得自吹自擂,但他卻認為他知道某些他不知道的事情,而我對自己的無知相當清楚。在這一點上,我似乎比他稍微聰明一點,因為我不認為自己知道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情。”

詩人自己都無法清楚地解釋自己的作品,因為許多作品的產生都只是受到靈感的啟發,而不是經過理性思考。

而有本領的工匠也不瞭解真理是什麼,真相是什麼,他們都是按照既有的藍圖去建造東西,並不瞭解背後的原理。

也就是說,神之所以認為他最有智慧,是因為他比別人多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是無知的”,而別人連自己無知都不知道。

英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洛克在評價蘇格拉底之死時說:

“學習的最佳境界應該像蘇格拉底一樣感到‘無知’,思維的狀態才能不斷髮生變化,這變化本身的就被稱為‘智慧’,因而在印象世界中,蘇格拉底是最大智慧佔有者,他高喊‘無知’,卻從未停止向前的腳步。”

三、蘇格拉底創造的神是什麼?

對於“相信他自己發明的神靈”的指控,蘇格拉底稱這種所謂的神靈為代蒙,常被翻譯為精靈、靈異、靈機。

希臘作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普魯塔克(約公元46年~120年)寫了《蘇格拉底的精靈》後,這個神靈有了專門的名詞——精靈。

這個精靈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隻說不,從不說是。

蘇格拉底這樣說道:“我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有一種特別的現象,亦即每當我要去做一件不該做的事情時,內心都會出現一個聲音叫我不要做。”

而這個聲音就是精靈發出的,並被蘇格拉底奉為圭臬,這樣的情節經常被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中提及。

也就是說,這個精靈只有當人要去做不該做的事情時,才會出現,說不,其他時間則不會發聲。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玄,但是,就像我們常說的:“我不能這件事,因為良心不安、很不忍心……”

所謂的不安、不忍,和蘇格拉底要表達的意思相似,其實就是良知。

只不過他用了一種非常具象化的方式來描述他的良知。

不過黑格爾並不認同這一說法,他所表述的內容,讓人感覺像是在說潛意識。

而基督教經院派學者則認為是特別的神、天使或魔鬼的化身。

弗洛伊德干脆指出這是精神癔症、癲癇幻覺的狀態。

但是,坤鵬論認為,它其實就是自身原則、良知,是潛意識的一部分。

這個精靈只會說不,說明當人在做該做的事情時,它不會有反應,因為人性本來向善,做該做的事只是順其自然。

但是,當你做不該做的事情時,精靈會叫你不要做,因為這件事並不符合你內心對自我的要求和期許。

蘇格拉底將精靈講得栩栩如生,如神一般的存在,致使許多人誤認為他自己正在另外創造和崇拜別的神。

四、蘇格拉底為什麼會被判死刑?

如果你看了《申辯篇》,便會明白蘇格拉底的自辯著實讓法官團深覺反感,最後法庭以281票對220票,判其有罪。

按照雅典審判的規矩,第一階段是審判是否有罪,第二階段是判決應為何罪。

當時雅典有一種習慣,法官團會讓犯人自己提議要接受什麼樣的懲罰,然後看大家是否贊成。

結果蘇格拉底對此說:“對我最大的懲罰,就是把我供養在國家英雄館,不讓我在街上與人談話。”

我去!這不就是赤裸裸地諷刺和挑釁嗎!

他還說:“神派我一生從事哲學活動,我卻因怕死而擅離職守,這才荒謬。雅典人啊,我敬愛你們,可是我要服從神過於服從你們。只要我一息尚存,就決不放棄哲學。”

他把自己比作一隻牛虻,職責就是不停地叮咬人們、喚醒人們,使人們對專注於錢財和榮譽、不在意智慧和靈魂的生活感到羞愧。

實話說,和蘇格拉底對話,確實不容易。

他詰問人的方式很氣人。

他態度謙和,彷彿自己毫無成見,只是一步一步向你請教,結果你的無知自己暴露了出來。

這往往使被問的人十分狼狽。

常常有人被逼問到忍無可忍,把他胖揍一頓,甚至扯掉他的頭髮。

但是,他從不還手,默默承受。

當然,最氣人的還是,他總在嘲笑、質問、反駁別人,否定每一個答案,但是,直到最後,他也沒有拿出一個自己的答案來。

對此他的辯解是:“神迫使我做接生婆,但又禁止我生育。”

最終,法官團一怒之下以更多的比數(差了80票)判其死刑。

坤鵬論:讀柏拉圖早期著作 理解蘇格拉底(上)

五、蘇格拉底的死亡觀是什麼?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蘇格拉底在聽到自己被判死刑的結果後,又發表了對死亡的看法。

他認為,死亡只有兩種情況:

第一,死亡就像是無夢的安眠。

就連國王在內的任何人,都“會發現能香甜熟睡的日子和夜晚與其他日子相比屈指可數。”所以,它是幸福的,求之不得。

第二,死亡是前往一個過去的人所去的世界。

蘇格拉底首先表示,自己在那裡將繼續“像在這裡一樣在那裡考察和探索人們的心靈,在自認為聰明的人中間發現誰是真正聰明的,以此度過我的時光。”

接著,便是能夠同很多賢哲見面,“如果能夠向統帥大軍征討特洛伊的首領,或者向奧德修斯,或者向西西弗斯,或者向人們能提起的成千上萬的其他人提問,與他們談話,與他們廝混在一起,與他們爭論,難道不是一種無法想象的幸福嗎?”

而且蘇格拉底堅信:“任何事情都不能傷害一個好人,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諸神不會對他的命運無動於衷。如此說來,我非常明白我最好去死,我擺脫心神煩亂的時候已經到來了,這是最好不過的事了。”

因為,他心靈中的精靈對此默不作聲,並沒有說不來阻止他。

坤鵬論提醒大家注意,在之後的對話錄中,還會有蘇格拉底對於死亡的看法,但是明顯與這篇裡面的不太相同。

我們有理由相信,柏拉圖在後來的著作中寫的是自己對死亡的理解。

推薦大家抽時間讀讀《申辯篇》,它為我們瞭解蘇格拉底的為人提供了最清晰、最重要的線索。

因為,審判時很多人都在場,柏拉圖不會在其中夾帶太多自己的東西。

而我在這篇對話當中深刻體會到了蘇格拉底的智慧的最重要關鍵詞——真實!

還有什麼比真實的人更強大的呢?!

雖然雅典民眾之後覺得自己做錯了事,將幾個原告也判處了死刑。

但是,他們依然照常活著,彷彿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

所以,拜倫說:“當蘇格拉底肉體走向死亡的時刻,雅典人的精神已經死亡。”

而蘇格拉底的最後一句話,似乎成了雅典、整個希臘世界的一語成讖:

“我們離開這裡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但是無人知道誰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資訊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