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物 | 右手擎鷹,左手持食的狩獵騎馬俑

唐絞胎釉陶狩獵騎馬俑

是1972年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陪葬品。懿德太子一般指李重潤,李重潤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后之長子。十九歲時被武則天杖殺而死,中宗復位後追封為懿德太子,葬乾陵。懿德太子墓是乾陵的陪葬墓,於1971年開始發掘。

看見文物 | 右手擎鷹,左手持食的狩獵騎馬俑

唐絞胎釉陶狩獵騎馬俑楊曉君攝

此俑右手擎鷹,左手持食,目光專注,神情逼真,馬鞍後置一獵物。此俑用混揉好的雙色瓷土切成薄片後貼於陶胎上,再上釉燒製,其工藝複雜,難度較大,在當時是比較貴重的物品。此尊狩獵騎馬俑是皇室出品,是不可多得絞胎陶俑精品。

狩獵是唐代貴族時興的活動,也時唐代藝術中常見的題材。唐代,放鷹打獵是種盛行不衰的娛樂活動,尤其是在唐太宗和唐玄宗時期。當時宮中大鷹坊裡養著獵鷹,有隼、雕、鷂和蒼鷹,許多來自域外的進貢。唐代政府設有養鷹坊,有專門負責馴養的人員,貴族官僚也是如此。懿德太子墓中除此件飼鷹騎俑外,甬道壁畫中還繪有幾個擎鷹牽犬的內監。鷹獵在唐朝的發展,鷹坊在唐朝的形成,唐朝馴鷹師的大量出現,唐朝鷹獵之風的盛行,使王公貴族感悟到鷹獵的競技能力和娛樂效能,大大滿足了貴族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在唐朝幾乎成為了貴族的標配。

看見文物 | 右手擎鷹,左手持食的狩獵騎馬俑

唐絞胎釉陶狩獵騎馬俑

楊曉君

絞胎是唐代出現的陶器新工藝,一般多用作器皿,絞胎俑則極罕見。絞胎是我國古代陶瓷裝飾工藝中特殊的品種,由於工藝複雜,製作難度大,因此其產品、產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

歷史發展到唐代時期,由於國力強盛,文化異常發達,出現轟動世界的著名唐三彩和絞胎器。普通百姓都知道唐三彩,似乎家喻戶曉,但對絞胎器確知之甚少,緣於難見其真容。看來大部分唐三彩為殉葬品,而絞胎器為貴族日用品,因此更難傳世。

看見文物 | 右手擎鷹,左手持食的狩獵騎馬俑

唐絞胎釉陶狩獵騎馬俑

楊曉君

唐代絞胎和唐三彩一致,均以高嶺土作胎,因燒成溫度不同,胎色白中帶粉紅,大都施低溫黃釉、綠釉和三彩釉三種色調,以黃釉居多,三彩釉最少,主要形狀有圓角長方枕、倭角長方枕、三彩釉長方枕。

絞胎花紋有精有細,可見木紋理,“幾”形曲折紋、團花紋等,其中團花紋又有朵梅紋、如意雲紋、菱花紋三種。技法上有整片絞胎和鑲嵌貼面二種。絞胎泥色有白、褐、黑三種,有白、褐或白、黑二色相絞,也有白、褐、黑三色相絞,都十分精美。

唐代狩獵騎馬俑,體態豐腴,神情專注,形象生動,逼真地反映了盛唐時期社會人文風貌。

責編:賈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