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故居發現本筆記,學者:難怪譚嗣同慷慨赴死,康有為卻跑了

戊戌變法是近代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變法運動,這場變法運動是當時參加科考的舉子們看到國家危亡自行組織的上書引起的,然而雖然這次變法運動得到了皇帝的支援,但是也遭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堅決反對,變法僅僅持續了一百天就被禁止了,皇帝被軟禁起來,變法的主要發動者也被抓起來處死以儆效尤。

康有為就是這次變法的主要發動者之一,在變法失敗之後,他選擇逃亡日本以躲避頑固派的追殺,然而與他一同領導變法的譚嗣同卻決定留下來慷慨赴死,成為了戊戌六君子之一,這是為什麼呢?後來一位學者在譚嗣同故居發現的一本筆記揭開了這個謎底。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反對派開始大肆追殺當時的變法參與者,許多人為了避難紛紛逃亡國外,康有為就在其中,他選擇逃亡日本避難。與此同時,譚嗣同卻拒絕了康有為讓他也前往避難日本的建議,毅然決然地留在了中國,在反對派的打壓下慷慨赴死,為後人留下了一段壯烈的傳說。

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當時那麼多人都選擇在變法失敗之後逃亡國外,那麼他為什麼要拒絕康有為的建議留在國內毅然決然地慷慨赴死呢?

他生前留下的話語為我們留下了答案:“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開始,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他希望以自己的死喚醒愚昧的國民,為變法犧牲是他的願望,他希望在自己死後可以有更多的人在自己的激勵下踏上革命之路,這種捨我其誰的責任感,即使過了百年在現在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這段話就是他死後一直以來學者們解讀他留在國內慷慨赴死的原因,然而到了後來一位學者在他的故居發現的一本筆記卻又為他赴死找到了另一個原因。

關於譚嗣同赴死的原因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點話題,而上世紀30年代出現的一本筆記,為我們揭示了這個問題答案。

他的派別一直沒有改變,直到自己犧牲時,他仍然是個堅定的革命派。比如他在給反清志士畢永年的絕筆信中曾這樣寫道:“此行足為貴種覓一遺種之處乎?”也就是說,他反對清朝的統治,他覺得清朝的統治是腐朽,他的意願不是改良而是毀滅,他希望自己的這位友人可以給漢人在海外找到一塊存身之地。

因此在變法運動失敗後,相比於保皇派的康有為,譚嗣同對滿清沒有絲毫的幻想。所以康有為才會逃亡日本,他希望有一天他可以再次回到中國重新被滿清起用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而譚嗣同因為是革命派人,他的目標一直就是推翻清朝的統治,而不是改良,因此在變法運動失敗後他看到自己的目標實現無望便不打算逃亡國外,而是選擇以死報國,希望可以用自己的鮮血喚醒愚昧的國民,以此打消國人對清王朝的幻想。而這個原因才是康有為跑路,譚嗣同卻留下來慷慨赴死的真正原因。

總而言之,無論譚嗣同是哪個派別的人物,他都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先驅,雖然戊戌變法並沒有成功,但是卻動搖了清王朝的痕跡,直接推動了滿清王朝的覆滅,因此我們應該記住他的功勞。

正是因為他明知自己死路一條卻還是要留下來,他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感染了世人,喚醒一部分有識之士,讓他們看到清王朝只能被推翻,改良根本就是沒有用的,他的死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革命派人士,這些人繼承了他的意志,在後來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也正是他的死才讓這場維新革命永垂不朽 一直到現在人們還從這場變法運動中汲取治理國家的經驗教訓。這樣的偉人值得被歷史鐫刻、被世人銘記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