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文化是一種民俗記憶,是道教文化的傳承。

太歲文化是一種民俗記憶,是道教文化的傳承。

太歲乃是星神,有“左行於地”的說法,即在地下與天上的歲星作相對運動,民間破土多有看太歲神方位的習慣,而有人隨意破土動工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太歲頭上動土“的說法。

上古時期,元始天尊陰炁化為女身,孕育九子,九個兒子便是天上的北斗九星,沒錯是九星,自上古至秦便記載北斗九星,後歲差隱去了兩星。常言道人有七竅,對應的便是七星,隱去的兩星是另外的兩竅:尿道和肛門。

《三國演義》面趙顏借壽一段管輅說的明白:“北斗注死,南鬥注生。今已添注壽算,子復何憂?”可見在後漢三國求拜太歲,就已經非常盛行了。

太歲文化是一種民俗記憶,是道教文化的傳承。

2021辛丑年坐莊的太歲是楊信大將軍,楊信,漢代人,降生於陝地(今陝西一帶)。

元鼎年間(西元前116—111年),漢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匈奴的單于看到楊信不過是一個儒生,並非貴族大臣,因此屢加刁難。單于要在帳幕中接見楊信,楊信手不離“節”(代表自己身份的),不進帳幕,於是,單于只能在自己的穹廬外面會見楊信。當時,漢武帝在東方征服了獩貊和朝鮮,在河西走廊設定了酒泉郡(今甘肅酒泉縣),阻斷了胡羌的通道,並且同西方的月氏、大夏等國交好,切斷了匈奴的左膀右臂。

楊信對單于說,匈奴要同漢朝和好,就要將世子作為人質交給漢朝。單于打斷楊信的話,力圖削弱楊信的銳氣,反稱漢朝如要和親,首先要送給匈奴大量絲綢和食品。楊信堅拒,談判自然沒有任何結果,單于不得不將楊信送回大漢。雖一時和親未成,但他沒有被騙,也沒有遺患,是有功於國而惠澤於民的,在百姓的心目中,他是有骨氣的漢使,後來被尊奉為星宿太歲命官。

太歲文化是一種民俗記憶,是道教文化的傳承。

瞭解太歲神的生平故事,更能體會到太歲的庇護恩情與珍惜當下生活。敬天法祖,功德成神,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無論為官還是為民,無論從文還是從武,哪怕被歷史所遺忘,百姓也會想辦法記住他。太歲文化是一種記憶,唯有不忘,唯有誠心,才能庇護當下,傳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