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從小家貧卻一身浩然正氣,正臣范仲淹

簡述

有一個人被稱為天下讀書人的楷模,他勤勞樸素、剛正廉潔、憂國憂民,他在當時已是一個楷模,在後世也為讀書人敬仰。

此人便是范仲淹。

他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從小家貧卻一身浩然正氣,正臣范仲淹

要了解一個人,需要從他小時候說起。

正文

01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陝西邠(bin)州,後來舉家遷往蘇州吳縣。兩歲喪父,母親改嫁到長山朱家,改名朱說(yue)。

范仲淹從小愛學,特別努力,約七八歲年紀,他想上學堂,但是朱家人不願意出錢供他讀書,他只好偷著學。在家附近,有一座寺廟,寺廟主持頗有學問,經常給貧苦人家的孩子講課。范仲淹每天去聽,從不落課。

為了節省時間,他每日清晨早起,熬一鍋粥,待粥冷卻,結成塊,他便將粥一分為四,帶在身上,每天上午吃兩塊,下午吃兩塊,生活非常的貧苦。

年長之後,他去應天府讀書,生活習慣依舊如故。有位同學可憐他的遭遇,想幫助他,從家裡拿來魚肉等好東西給他,他一直放著,直到東西壞了他也沒動。同學非常憤怒,質問他,范仲淹說:“我不是想辜負你的好意,只是我一直清貧慣了,如果吃了你的好東西,我怕慣壞了我的腸胃,以後再也無法下嚥清粥鹹菜。”

同學聽了之後甚為感動,以後對范仲淹更加的尊重。

他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從小家貧卻一身浩然正氣,正臣范仲淹

02

考中進士後,范仲淹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他將母親接到自己身邊撫養,直到母親去世。范仲淹在家守孝三年。晏殊聽聞范仲淹的名聲,請他到府學任職。

在這期間,他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節操,得到了士大夫的擁戴。

範仲俺經常拿出自己的俸祿供養前來求學的遊子,他自己的孩子都要輪換著穿好衣服才能出門,他卻泰然處之。

03

宋仁宗早期,由太后劉娥垂簾聽政,范仲淹上疏直言,要求太后還政,奏疏沒有得到批覆,之後被貶官到陳州。

太后死了之後,很多大臣上疏批評和揭露,太后垂簾聽政的事情,范仲淹又替太后辯護,他在奏疏中這樣說:“太后接受先帝遺命,養育保護陛下十幾年,應該遮掩她的細小過錯,成全太后的德譽。”

范仲淹做事從來就事論事,從不帶個人恩怨。

他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從小家貧卻一身浩然正氣,正臣范仲淹

04

有一年發蝗災和旱災,范仲淹上疏朝廷,派特使去災區考察,但是朝廷遲遲不回覆。范仲淹直接進宮問皇上:“宮廷裡的人,假如半天不吃飯,會怎麼樣?”

宋仁宗面有愧色,急忙讓范仲淹去處理。范仲淹到了災區之後,開倉放糧,救濟百姓,並且嚴禁災區的百姓過分祭祀。另外免除災區賦稅。

郭皇后被廢,范仲淹率領諫官、御史,進行勸諫。皇上沒同意,他便跪在閣門前一夜。

第二天,他帶著百官去見宰相,準備再次爭辯,結果又被貶到外地。

05

范仲淹不但做事公允,敢於死磕,而且他還是個文武全才。范仲淹聽說延州周邊各寨大多失守,他主動要求調去延州。

到任之後,他改變戰術,加強士兵訓練,築新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招降了羌族部落,徹底解決了西羌的威脅。

有范仲淹在的地方,李元昊一點便宜都沒佔到。

范仲淹在涇原路、陝西路,都任過職,在當時,與韓琦、文彥博、龐籍,緊密合作,保護國境的太平。

他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從小家貧卻一身浩然正氣,正臣范仲淹

06

宋仁宗認識到范仲淹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對他非常的信任,調他回京,擔任參知政事。宋仁宗非常急於實現太平,讓范仲淹奏對。

范仲淹上疏,說了十件事情,其中包括:官員升降、考試、土地、軍隊、水利、等諸多問題,這也就是以後的‘慶曆新政’的內容。

仁宗對范仲淹非常信任,他的建議幾乎全部被採納。由此拉開了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不過,由於范仲淹被別人攻擊為‘朋黨’,而被貶黜,導致這項新政緊緊持續了一年,就被終止了。

07

范仲淹愛民如子,他在鄧州做官時,朝廷要調任,百姓們懇求他,留他不讓走。之後在調任青州的時候,病情加重,不久便去世了,終年64歲。

范仲淹是一個內心剛強、外表溫和、非常孝順的一個人。母親在世時,他比較清貧,後來富貴了,餐桌上也不吃兩樣肉菜。

妻子兒女的衣服也僅僅夠穿就行。他把自己的錢財都送給窮人,設立義莊,贍養老人。他樂善好施,很多普通的百姓,都能叫出他的名字。

去世的時候,各地聽聞死訊的人,都為他嘆息。歸附宋朝的羌人都畫了他的肖像,建立祠堂紀念他。羌族的百姓痛哭流涕,齋祭三天才散去。

他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從小家貧卻一身浩然正氣,正臣范仲淹

總結

范仲淹死後,宋仁宗非常悲痛,贈他兵部尚書,諡號文正。仁宗親自在他的碑上寫了‘褒賢之碑’四個字。

范仲淹的形象在當時被人稱之為完人,很多人都以他為楷模。

他在57歲時,寫下這樣的詞句: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