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山為什麼崩,韋小寶的核心在於「反清復明」,而不是上躥下跳

這些無可厚非。

但在我看來,這部片子最大問題不在於演員個人的演技問題,而是編劇和導演都沒有能夠真正地弄明白,作為《鹿鼎記》主人公的韋小寶,這個角色的核心到底何在?

張一山為什麼崩,韋小寶的核心在於「反清復明」,而不是上躥下跳

韋小寶,一個出生於市井青樓的小痞子,可就是這樣的一個小痞子卻能輕鬆遊走於清廷最高當權者與江湖黑社會組織兩個極端對立的“朋友圈”之中,他不但為康熙皇帝立下了不世之功,還在“反清復明”的天地會中混得風生水起。

但,你是否有想過,金庸先生為何在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個如此反俠之俠?

其實,在韋小寶的核心在於“反清復明”,而不是上竄下跳。

張一山為什麼崩,韋小寶的核心在於「反清復明」,而不是上躥下跳

作品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江洋大盜茅十八逃到青樓之中,追查而來的軍官喊道:茅十八,你越獄殺人,那本是揚州地方官的事,我們不用理會,不過剛才聽你在那裡大嚷什麼天地會作亂造反的叛賊都是英雄好漢,這話可是有的?如此,你便與天地會的那幫叛賊是同夥,與你一併抓了……你看,茅十八就這樣,從一個殺人越獄的江洋大盜成了政·|治·| 犯,根本不問青紅皂白,上來就抓人。這是明清社會所獨有的特徵。

而金庸老先生正是藉由“反清復明”這樣的一段歷史,表達著自己對(清廷)政治的看法,這才是核心和重點。

張一山為什麼崩,韋小寶的核心在於「反清復明」,而不是上躥下跳

金庸早年十分關心政治,常在報刊媒體發表社論,曾有“香江第一健筆”之美譽。

《鹿鼎記》作為金庸的封筆之作,其背後所蘊含的政治隱喻以及自身的理想追求可見一斑。主人公韋小寶的核心是“反清復明”,而不是猴子一樣地上竄下跳。韋小寶這個小痞子身上的粗鄙和野蠻,是一種將廟堂之高的虛偽莊嚴拉下神壇的行為,

康熙和韋小寶之間,神聖同粗鄙,崇高同卑下,偉大同渺小,清明同愚昧。

康熙等所在的清廷,在韋小寶的嬉笑諧謔之下,上演著一出出的荒誕鬧劇。張一山、黃曉明、陳小春等等都演過的這個韋小寶,出身在青樓妓院的這個韋小寶,卻最終和象徵著最高統治的康熙成為了朋友,所謂政道如妓道,宮廷政道無非是被“聖人化”的江湖,其間的通行規則與江湖市井無異。也因此,諳熟江湖市井 (妓院) 規則的韋小寶,一到紫禁城就能迅速站穩腳跟,甚至飛黃騰達。在韋小寶眼中,宮廷是一個“似江湖,更甚於江湖”的地方,這裡充滿虛偽和狡詐,和人性的黑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以無恥開道,以不擇手段為護佑。某種程度上而言,韋小寶不過是個康熙的延伸而已。這個擁有著最高權力的皇帝,卻有著孤單的苦惱,和韋小寶結為兄弟之後,也會耍起一些“下三濫”,也會不時說上幾句“他奶奶的”,甚至在平定三藩的時候更多采取了“不流血”的耍手段,這一切都在消解著清廷政府所謂的崇高性。

金庸就此曲封筆,作者對政治的失望和理想的幻滅已無需多言。

張一山為什麼崩,韋小寶的核心在於「反清復明」,而不是上躥下跳

因而,想要表現出這部《鹿鼎記》的“魂”,需要的是對於“反清復明”間流露出對(清廷)政治的戲謔,而不是浮於表面,張一山是演崩了,但導演和編劇又是否理解了呢?

我想,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周星馳版本的《鹿鼎記》和陳小春版本的韋小寶,會更多受到觀眾喜愛的原因吧。

張一山為什麼崩,韋小寶的核心在於「反清復明」,而不是上躥下跳

周星馳版本的《鹿鼎記》中有這樣一段臺詞:陳近南本來想對韋小寶表達:讀過書明事理的人,找不到了。只好用一些蠢一點的人。對付那些蠢人,就絕對不可以跟他們說真話。但他跟韋小寶通俗的解釋是:對面搶走我們的銀兩跟女人,所以我們……韋小寶頓時明白了:就是要奪回銀兩和女人,其他口號都是脫了褲子放屁,關人鳥事。陳近南跟韋小寶這段對白極為精彩,然而這段臺詞其實是王晶導演的電影版裡特有的,原著裡並沒這話。

但也因此說明,老奸巨猾的王晶,已然明白了《鹿鼎記》的真髓,懂得韋小寶這個人物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