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死,連宮裡的太監都來祭奠,為何元春卻沒有任何表示

秦可卿的葬禮是全書唯一一次大手筆的描寫,不論是葬禮的規格還是前來弔唁的賓客的等級都是十分豪華和尊貴的。停靈七七四十九日,寧國府一整條街上,白漫漫人來人往,花簇簇官去官來。送殯路上,百餘乘車輛,浩浩蕩蕩,擺出三四里遠來。葬禮規模之浩大,一時風光無兩。

秦可卿死,連宮裡的太監都來祭奠,為何元春卻沒有任何表示

在這場浩浩蕩蕩的葬禮中,四王六公全來弔唁,鎮國公、理國公、齊國公、治國公、修國公親自過來送殯。南安郡王、西寧郡王、東平王和北靜王,每家都設了路祭棚,北靜王還屈尊親自過來路祭,連宮裡的掌宮內相戴權都特地來弔唁了一番:

可巧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宮掌宮內相戴權,先備了祭禮遣人來,次後坐了大轎,打傘鳴鑼,親來上祭。

可以說這場葬禮規模的浩大和排場的豪華都是非常罕見的,與賈家交好的政客們也是給足了賈家面子,屈尊降貴都來祭奠。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宮裡的元春對此事卻沒有一點表示。葬禮鬧了這麼大的動靜,連大明宮的掌宮內相都親自過來了,元春不可能不知道,但為何她對自己家這麼大的事卻不聞不問呢?

秦可卿死,連宮裡的太監都來祭奠,為何元春卻沒有任何表示

在秦可卿即將死去的時候,她曾對王熙鳳預言了賈元春日後的晉升,因此很多人都認為秦可卿身上帶有政治色彩,再加上秦可卿神秘的身份以及屋裡奢華的擺設和葬禮的超高規格,讓秦可卿與皇宮和政治有了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秦可卿這麼小的輩分,死的時候卻能驚動這麼多王族的人,她的地位確實不可小覷。並且在秦可卿死後,賈元春立馬就晉升為賢德妃了,這不能僅僅解釋成一種巧合。因此這兩個人的關係應該就是政治的兩個極端,此消彼長,不能相容。

秦可卿預言了賈元春日後的晉升,那麼賈元春一定也早就知道秦可卿不久會死,她不表態也是因為形勢所迫。我們看秦可卿的葬禮,表面上是寫了葬禮如何隆重,但是側面恰恰是反應了賈家政治勢力的抱團。賈家死的不過就是一個孫子輩的媳婦,但是賈家這個龐大的關係網就開始鋪開了,並且露臉的都是關係網裡有頭有臉的人物。

秦可卿死,連宮裡的太監都來祭奠,為何元春卻沒有任何表示

秦可卿身份神秘,她能清楚地知道宮裡的事,那麼她就非常有可能代表宮裡的一股勢力,賈家無疑是和她站在了一起,並且非常擁護她。但是我們從裝殮秦可卿的棺木上可以看出來,秦可卿用的是“壞了事的義忠親王老千歲”的棺材板兒,並且賈珍執意一定要用這塊板兒,所以這也可以看成是,賈家和秦可卿所屬的這股勢力是一股腐朽的勢力,而和賈家抱團的這些政客們都是這股“廢”勢力的陣營。

賈元春身處皇宮,她離政治中心最近,而她又是皇帝的枕邊人,因此對於政治風向,她看得比賈家清,對於皇帝的喜怒,她摸得比賈家準。但是我們知道,賈家是一個百年望族,家族的政治根基非常深厚,以賈家為中心向周圍鋪開的政治網也是非常龐大的,用探春的話就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元春這個時候可能已經感覺到賈家站錯了隊伍,但是她僅憑一人之力根本撼動不了這麼龐大的隊伍,而她一個深宮婦人的意見,賈家這個隊伍裡的人也不是每個人都信服她。元春對此根本無能為力。

秦可卿死,連宮裡的太監都來祭奠,為何元春卻沒有任何表示

秦可卿死,和賈家關係親厚的都來抱團,但是和賈家關係不好的都不聞不問,忠順王府就沒有一個人來。因此這不僅是一場葬禮,也是一場政治勢力的劃分,北靜王還親自過來路祭從而來表自己的立場。這一切對元春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難題,我想她對秦可卿喪事的態度一定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和艱難的抉擇。

元春沒有任何表示其實就是她做出的表示,她在做給皇帝看,證明她和她孃家不是一個隊伍裡的,她反對家裡這樣大張旗鼓的做法,也不站隊這場政治抱團裡。她對此事不聞不問恰恰是在表明她的立場。

秦可卿死,連宮裡的太監都來祭奠,為何元春卻沒有任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