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雨,揭開清朝賑災貪腐大案,56名一品官員人頭落地!

乾隆四十六年,甘肅回民起兵造反,乾隆派大學士阿桂、尚書和珅前往平定叛亂。先後奏報進入甘肅境內陰雨連綿,乾隆看完奏報頓時疑雲大起,甘肅年年旱災,數以百萬的“捐監糧”去往了哪裡?想起此前甘肅布政使王亶望捐銀50萬兩資助浙江海塘工程一事,50萬兩是什麼概念,相當於浙江巡撫每年養廉銀的50倍,一個布政使怎麼會有如此雄厚的財力?乾隆降旨命阿桂和新任陝甘總督李侍堯查辦此事,聖旨上說:根究到底,務令水落石出。乾隆反腐的鍘刀這才開啟。

一場大雨,揭開清朝賑災貪腐大案,56名一品官員人頭落地!

事情回到乾隆二十五年,當時的甘肅是全國第一貧困大省,每年都要撥一大筆銀兩用於購買賑災糧,但是大家知道,甘肅這個地方地瘠民窮,降雨稀少,農民種不出糧食,每年戶部都要以鉅額銀兩來撫卹百姓,同時又要給當地的滿漢駐軍提供必要的物質,這一筆開銷數目相當之大。

於是,乾隆想了個辦法,允許甘肅本省和外省的商人透過捐糧的方式獲取監生的頭銜,而且只要買了這個監生頭銜之後,可以不用進入國子監讀書學習,並且可以享受和秀才同等的權利,是富商進入仕途的一種捷徑。但事實證明這種解決當地賑災問題的臨時舉措,成為了腐敗的根源。

一場大雨,揭開清朝賑災貪腐大案,56名一品官員人頭落地!

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特選王亶望為新任甘肅布政使,專門辦理甘肅省收捐監糧事宜。王亶望剛上任不久,就信誓旦旦的和乾隆保證:隨時隨處,實心實力,務期顆粒均歸實在。

可沒想到的是這種“收捐監糧”的舉措實施多年之後,出現諸多弊端,成為王亶望的斂財手段。我們來看看這位甘肅布政使是如何做到彌天鉅貪的:

一場大雨,揭開清朝賑災貪腐大案,56名一品官員人頭落地!

不用交糧食了,直接給錢吧

王亶望表面上對乾隆忠心耿耿,一副恪盡職守的模樣,暗地裡卻和總督勒爾錦狼狽為奸,在乾隆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下令全省收捐糧食全部摺合成銀兩,全部上繳到他和蘭州知府蔣全迪那裡。這樣一來,白銀滾滾而來,數目之大,令人咋舌。

一場大雨,揭開清朝賑災貪腐大案,56名一品官員人頭落地!

矇騙乾隆

銀子是有了,可捐監糧卻顆粒不見,倉庫空空如也,這要怎麼交代呢?王亶望自有妙計,他和蘭州知府蔣全迪秘密合計,如果沒有災就報有災,如果小災就報大災,拆東牆補西牆,督促各州縣按照他們擬定的虛假數目,消耗倉庫裡的捐監糧,這樣一來,倉庫裡沒有糧食也就順理成章了。下面的人看王亶望如此膽大,也紛紛行貪腐之事,官員之間沆瀣一氣,互通有無。

王亶望、王廷贊先後主持甘肅捐監六年的時間裡,每年報捐人數超過4 萬人,折收捐監銀兩起碼有1200 萬兩以上。這筆鉅款大概相當於全國財政總收入的五分之一。

一場大雨,揭開清朝賑災貪腐大案,56名一品官員人頭落地!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樣的彌天大謊最終卻因為一個小小的細節露出了端倪,也就是我們開頭說到的,平定叛軍的奏報中說道,甘肅陰雲密雨,全然不是久旱的天氣,乾隆才開始感覺不對勁。

阿桂和李侍堯沒有辜負乾隆的期望,甘肅的官員上下串通,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只需盤問一個按察使,所有內情都和盤托出,王亶望和甘肅各州縣官員的腐敗事蹟一覽無餘。

此案一出,朝野為之震動,這時乾隆皇帝頭都大了,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貪汙1000兩以上的就可以考慮死刑了,如果二審三審透過,則必死無疑。但是按照這種要求來的話,甘肅省半數以上的官員都要被砍頭,恐怕甘肅省的幹部隊伍要遭受滅頂之災,官場將無人可用,為此乾隆只能修改法律。

一場大雨,揭開清朝賑災貪腐大案,56名一品官員人頭落地!

於是,死刑的標準從一千兩提高到了一萬兩,之後又提到兩萬兩,乾隆皇帝不忍屠戮官員,一忍再忍,一寬再寬,最後56名官員被問斬,194名官員被髮配、抄家,剩餘的官員受一些小懲處就當沒事發生了。

問斬56名一品、二品高階官員,這在清朝建立近150年以來可以說是聞所未聞,乾隆事後感嘆:從來未有之奇貪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