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改革帶來了什麼歷史影響?為何受到士大夫的稱讚?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太子朱標的兒子。明太祖朱元璋逝世以後,將皇位傳給朱允炆,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在位時間比較短,由於他的皇帝被朱棣透過“靖難之役”所奪取,很多有關建文帝記載的史書都被損毀,而且朱棣奪位以後,對建文帝極盡汙衊之能事,很多記載都是真假難辨。

但是,還是有一些有良知的史學家與文人士大夫,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將當時的一些史蹟記錄了下來,為我們瞭解建文帝的治國與理政,瞭解當時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洪武時期朱元璋的統治對百姓較為寬容,鼓勵百姓勤於農事、發展生產,恢復經濟。但是在政治上,朱元璋大行恐怖政治,朱元璋對那些被認為有威脅的政治勢力基本上都是毫不手軟,盡情殺戮。導致明朝大臣上朝時仍然是戰戰兢兢,朝不保夕,唯恐得罪而遭飛來橫禍。

建文帝的改革帶來了什麼歷史影響?為何受到士大夫的稱讚?

建文帝朱允炆

由於江南地區平定的比較晚,而且又是張士誠的舊地,朱元璋認為江南地區的百姓和官員對自己並不歸順,只是逼迫於形勢才不得不向朱元璋屈服。所以朱元璋在經濟上對江南地區課以重稅,甚至對找各種理由殺害江南的官員,降低江南地區的科舉錄取名額。

朱元璋統治的洪武時期政治氛圍是恐怖的,所以官員們都希望有一個寬鬆的政治環境出現,但朱元璋雷厲風行、猜忌多疑的性格導致官員們的願望遲遲無法實現,所以人們只能寄希望於繼位的君主。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登基以後,積極進行改革,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洪武時期恐怖的政治氣氛,得到士大夫階層的歡迎與稱讚。建文帝的改革持續了四年,雖然才有四年,但卻影響深遠,成為明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改革期。

建文帝的改革帶來了什麼歷史影響?為何受到士大夫的稱讚?

明太祖朱元璋

根據史料的記載,建文帝的改革在他即位後就開始了,首先他將全國的州縣重新進行劃分,把很多沒有必要設定的州縣裁撤合併,調整行政區劃,減少了官員經費開支。這對增強官僚機器的執行效率,提高統治效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建文帝虛心選舉人才。除了實行科舉考試製度外,建文帝還實行保舉法,規定朝廷內外五品以上的文官跟州縣官員,都可以舉薦自己所認為的人才。只要是人才,不管是平民老百姓還是充軍犯過罪的,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以薦舉,唯才是舉,這體現了建文帝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帝王氣度。除此之外,建文帝對洪武時期的分封制和當時的一些典章制度進行改革。

分封制是朱元璋為了維護朱家王朝的長治久安所實行的一項政治制度。被分封的諸侯王掌握地方的軍政權,直接掌握著武裝力量,這對中央朝廷產生了很大的威脅。諸侯王的地位很高,朝廷的公侯、閣臣、六部尚書等等見到諸侯王都必須行跪拜禮。

建文帝的改革帶來了什麼歷史影響?為何受到士大夫的稱讚?

明成祖朱棣

在地方的官員必須聽從諸侯王的軍事指揮。諸侯王當中,尤其以晉王、燕王為尊,實權最大。諸王以叔叔的輩分、尊貴的地位、掌握著軍權等緣故,囂張跋扈,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建文帝果斷將齊王、周王、湘王、代王相繼廢為庶人。

還頒佈規定開始限制諸侯王的權力。建文帝規定諸侯王無權指揮文武官員。另外,他還規定各王府的長史由朝廷選派官員充當,代表朝廷監督藩王。還增加了長史府的官員配置名額,建文帝企圖從制度上對藩王的權力進行制約。

應該說,建文帝削藩的舉措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得當之舉,但可惜的是這時候燕王朱棣羽翼已滿,而且燕王政治、軍事經驗豐富,他以建文帝削藩為藉口,起兵造反,搶奪了建文的帝位。建文帝雖然說是失敗了,但是他削藩的行為和舉措是正確的,所採取的措施應該說也是得當的。

建文帝的改革帶來了什麼歷史影響?為何受到士大夫的稱讚?

但是建文帝錯就錯在他低估了燕王朱棣的實力和高估了朝廷的軍事力量,最終導致了皇位被奪的局面。繼位以後的明成祖朱棣繼位後表面上廢除建文新政,表示要給藩王以權力,但實際上,他還是延續了建文帝的政治舉措削弱藩王的權力,其削藩的程度和力度遠遠高於建文帝,這對加強明代中央集權統治,穩定國家政治秩序具有重要的意義。

還有一項不得不提的改革是建文帝仿造古代的典章制度對明代的官制進行改革。

首先是他將內閣大學士改為學士,中極殿等殿設立學士各1人,又改謹身殿為正心殿,設正心殿學士。同時罷去公孤官。

其次,提高六部尚書的品級,將六部尚書由之前的正二品改為正一品。在六部尚書之下設立左右侍中,位在侍郎之上。這是提高六部尚書地位,同時在內部設立官職對六部尚書的權力進行制約,防止六部尚書權力過重的舉措。

其三,將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改為都御史一人,革除僉都御史。對都察院的職能進行調整,把都察院的刑獄權廢除,而讓其專職監督百官。改通政司為通政寺,通政使為通政卿。翰林院改侍讀、侍講學士為文學博士。廢除六科給事中,增設拾遺、補闕等官員。

建文帝的改革帶來了什麼歷史影響?為何受到士大夫的稱讚?

明成祖繼位以後,對建文帝的官制改革予以廢除。建文帝的官制改革以復古為旗號,但是這裡面的改革既寄託著文人士大夫對穩定的政治秩序的追求,其實也符合職官制度的發展規律。

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丞相制度以後,在中央缺少協助皇帝處理政事的得力機構,朱允炆提高六部尚書的地位,將其提升為正一品,順應了政治制度發展的趨勢,提高了政治執行的效率,也提高了文官的政治地位,有效防範了宦官勢力介入明代政局。

拾遺、補闕等官員的設立對皇帝有警示作用,時刻提醒、監督皇帝施行仁政,如果可以實現,對明代政治的發展無疑有積極影響。可惜的是靖難之役失敗,建文帝自焚身死,這種良好的政治態勢未能保持下去,否則歷史將是另一番景象,實在是讓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