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緝令中的逃犯形象全靠畫,能抓到人?答案:你想的太簡單了

如今我們常常使用“伯樂”這個詞,而與其相關的一個故事非常有趣,當時伯樂的兒子拿著一幅馬的畫像去找好馬,最後卻找來一隻蛤蟆,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兒子竟然還相信自己找到的就是千里馬,後來就有了“按圖索驥”這一成語。

古代通緝令中的逃犯形象全靠畫,能抓到人?答案:你想的太簡單了

儘管這是一個按照馬的畫像尋馬的故事,但也反映出了古代尋找動物或人的一種方式,前後巨大的差別真讓我們為古代人根據畫像抓人捏一把汗,實際上古代人還真的是靠畫像抓到了逃犯,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以現代人的視角來看,古代的那些通緝犯畫像非常抽象,精緻程度根本不能與照片相比,有的還很粗糙,畫的不是人而是一種意境。如果

古代通緝令中的逃犯形象全靠畫,能抓到人?答案:你想的太簡單了

讓現在學過幾天人物素描的人去畫通緝像,恐怕都比古代人畫的好。其實抓捕犯人的過程很複雜,畫像也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環而已,只有將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用,才能順利的抓捕到逃犯。

古代通緝令中的逃犯形象全靠畫,能抓到人?答案:你想的太簡單了

首先要進行的第一步就是根據圈子排出可疑人。古代的交通沒有現在那麼方便,又是以農耕社會為主,所以人口的流動性並不大,什麼地方有什麼人如果統計好的話,很少會變動,周圍的鄰里也都互相認識,哪怕是稍遠一點的村子的人,偶爾也會進城逛逛,混個臉熟還是不難的,如果突然出現一個外鄉人,大家就能很快辨認出來,犯人藏身起來更難。

古代通緝令中的逃犯形象全靠畫,能抓到人?答案:你想的太簡單了

第二步就是運用“路引”抓人,它類似於今天的身份證。推出“路引”的人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商鞅,儘管這一政策為國家帶來的好處,可是卻讓商鞅自己無法逃出秦國,最後被處死。可見“路引”為抓捕行動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到了這一步畫像都還沒派上用場。

古代通緝令中的逃犯形象全靠畫,能抓到人?答案:你想的太簡單了

第三步採取的方法才是畫像,由於畫出的人物形象實在太粗糙,我們肯定是不能以此來抓到人的,古人也不是傻子,知道自己的畫技一般,所以他們畫的人像都會重點突出大臉、禿頭、三角眼、招風耳等特徵,看到的人在根據這些特徵的組合來篩選犯人的形象。

古代通緝令中的逃犯形象全靠畫,能抓到人?答案:你想的太簡單了

當然,光是靠畫像上的五官特徵篩選犯人,還不足以激起大家的熱情,所以在通緝令的上方,一般都會註明犯人的姓名、籍貫、罪行等等資訊,最後還會寫上賞銀百兩和賞銀千兩的內容,根據提供的線索和生擒來區分。有了錢的激勵,百姓自然就很願意供出犯人,讓他們幫助尋找犯人,要比官府直接搜尋要好,特別是一些偏一點的地方,常常會是犯人的躲藏之處,民間的人在走動期間就很容易發現,這樣一來抓捕犯人的效率就會提高。

古代通緝令中的逃犯形象全靠畫,能抓到人?答案:你想的太簡單了

所以古代人透過通緝令抓到逃犯,並不完全靠畫像實現,而是結合了百姓們的生活圈子特點、身份證、犯人突出的五官特徵、犯人基本資訊、以及銀兩賞錢方式抓捕到犯人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