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引出兩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一人用筆如用劍,結局卻悲傷

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一生幾乎都在為變法革新而奔波奮鬥。

但是王安石變法始終遇到重重阻撓,其中他的“一生之敵”就是司馬光。

司馬光與王安石同朝為臣,倆人都有很深的文學造詣,但兩人的政治觀點卻大相徑庭。

王安石在變法初期曾與司馬光有過一次激烈的理論交鋒,兩人分別闡明瞭自己的主張,其中王安石給司馬光的一封信堪稱改革派的號角。

這封信是王安石的代表作,文辭精煉,句句難以反駁,這封信就是《答司馬諫議書》。

一封信引出兩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一人用筆如用劍,結局卻悲傷

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開始推行變法改革,新法一開始就便雷霆萬鈞之勢席捲而來。

當時的保守派官僚是大地主的代言人,他們的既得利益受到侵害,對於新法十分仇視。

保守派官僚開始聯合起來反對新法,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司馬光,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三封信,即《與介甫書》(王安石字介甫),對於新法進行了大量的攻擊,可以說是從根本上否定了新法,並明確要求王安石立刻停止變法,恢復舊制。

一封信引出兩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一人用筆如用劍,結局卻悲傷

針對司馬光的問難,王安石撰寫《答司馬諫議書》,對於司馬光對新法的種種非議進行了一一答覆。

簡單來說,司馬光認為新法違反了國家財務制度,違背了祖宗成法,侵害了基層人員的利益,導致朝中人心惶惶,怨聲載道。所以必須立刻廢止新法。

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則首先表達了自己與司馬光沒有個人恩怨,王安石寫道“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緊接著,王安石筆鋒一轉,開始了對於新法的維護,王安石認為司馬光對於變法弊端的指責是沒有理由的,對於“侵官”、“生事”、“徵利”、“拒諫”、“致怨”等指責一一進行了駁斥。

一封信引出兩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一人用筆如用劍,結局卻悲傷

隨後,王安石再度強調了變法的必要性和正當性。他認為變法之所以引起這麼大震動,不是因為變法本身的問題,而是朝中大臣因循守舊,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他說“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文章的最後,王安石用袒露胸襟的方式答覆司馬光:“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這段話的意思是:你如果指責我在宰相之位這麼久,未能為國家為君主為百姓做一些實事,那我承認我有罪。但如果你指責我因循守舊,不去爭取改革,那我不承認。

這其實是王安石直接指責司馬光等人阻撓變法,固步自封,墨守成規。

一封信引出兩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一人用筆如用劍,結局卻悲傷

《答司馬諫議書》字數不多,但是卻十分精煉,簡明扼要的回答了對方的問難,堪稱政論的經典著作。

王安石才華出眾,文筆非凡,變法的決定也十分堅定,對於當時社會問題的分析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隨著守舊派的反撲,以及變法中出現的挫折,幕後主導者宋神宗產生了動搖,這一切都將直接威脅新法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