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國,南明為何只堅持了15年?

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國,南明為何只堅持了15年?

南明是明朝(1368年-1644年)滅亡以後,由南方殘餘勢力擁立明朝宗室藩王相繼建立的四個政權之合稱。

身為尾巴王朝,同樣佔據南方半壁江山,南明既沒有像西晉滅亡以後的東晉那般,聯合門閥世家之力,“王與馬共天下”延續了103年,更沒有像北宋自靖康之恥滅亡,康王趙構南渡以後建立南宋,延續了宋朝152年國祚一般,而是僅僅持續了十幾年而已。

南明以1644年為起始,其持續時間,說好聽點,以南明最後一帝永曆帝朱由榔1662年被絞殺於昆明來算,是18年,再擴大時間範圍來說,以臺灣的延平王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結束時間,則是持續了39年,當然客觀上以實際來說,以1659年永曆帝逃往緬甸,意味著南明退出了大陸競爭,其實就等於南明已經結束了,以這個來看,也就是持續了15年而已。

身為尾巴王朝,起點和東晉、南宋差不多,結果南明只是持續了15年,簡直讓人大跌眼鏡,而且光看南明字面上的實力,可是不容小覷,鼎盛時期擁兵上百萬,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國,又佔據半壁江山,皇帝還是明朝宗室藩王,可以說要實力有實力,要政權合法性有政權合法性,是大一統王朝明朝的延續,結果卻是草草收場。

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國,南明為何只堅持了15年?

那麼南明為何只持續了15年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以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國來說,史可法是南明開篇的標誌性人物,可謂是千古名臣,李定國則是南明末期的悲情名將,有實力,有大將之材,亦對南明朝廷忠心,一度力挽狂瀾,可惜大勢已去,無力迴天,是一代有風骨的名將,這二人足以代表了南明的文臣和武將。

但就實際來說,史可法雖然私德上無可挑剔,但能力上則是一言難盡,身為留都南京的兵部尚書,可謂是實權人物,結果在擁立福王朱由崧問題上卻是優柔寡斷,本來崇禎帝一死,加上太子下落不明,意味著萬曆帝長子朱常洛一脈已經無人可以出來繼承皇位,按照倫序福王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是萬曆帝第三子,在幾個親藩中福藩居長,理應由福王朱由崧繼承帝位。

但當年因為“爭國本”事件,東林黨支援萬曆帝長子朱常洛,反對萬曆帝立喜愛的皇三子朱常洵,雙方樑子早已接下,因此在南京的東林黨人打著“立賢”名頭,非要捨近求遠,不立萬曆帝后人,要迎立萬曆帝侄子潞王朱常淓,結果諷刺的是南京淪陷以後,賢王朱常淓在杭州監國,面對清軍直接開城門投降,後被殺於北京。

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國,南明為何只堅持了15年?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史可法身為實權人物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優柔寡斷之下,既不按照倫序迎立福王朱由崧,也不想迎立潞王朱常淓,而是想到一個折中方法,想要迎立同是萬曆帝孫子的桂王,而史可法這麼一優柔寡斷,是直接造成了兩個惡劣後果,客觀上來說是南明弘光政權存國時間很短的重要原因。

首先史可法沒有當機立斷按照倫序迎立福王朱由崧,直接導致了最有資格繼承大統的朱由崧,在眼見受到東林黨排斥,沒機會繼位的情況下,竟然求助於武將,放低姿態尋求江北四鎮黃得功、劉良佐、高傑、劉澤清四人支援,才使得自己先成為監國,後繼承了帝位,是為弘光帝。

如此這般,造成了惡劣後果,使得這些無功可錄,甚至像劉澤清這種崇禎帝點名讓其勤王進京,是墜馬受傷,拒不奉詔,從山東逃至淮安的敗軍之將,反而成為大功臣,使得弘光一朝武將是飛揚跋扈,反而是制約了朝廷,朝廷對其控制力甚至連名義上都快維持不住了,所以弘光一朝看似兵馬不少,擁有上百萬之多,實際上根本沒有強有力的領導者,中央朝廷根本制約不了武將,威信掃地,下面可謂是一盤散沙,都是一群利慾薰心無進取之意的武將,指望這樣的局面,怎麼可能抵擋住清軍南下呢。

其次史可法不想擁立福王朱由崧不說,還曾對鳳陽總督馬士英說道福王有七不可立的原因,將其說的是一無是處,結果馬士英一看福王得到了武將支援,馬上見風使舵轉而支援福王,至於史可法的七不可立自然被福王知曉,所以史可法在福王監國僅半個月以後就被排擠出南京,只得前往江北督師。

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國,南明為何只堅持了15年?

結果是史可法在江北經營近一年之久,是無法節制諸將,很是不善變通,像江北四鎮的高傑率軍北上戰死以後,高傑妻子害怕兒子年幼難以服眾,想讓兒子拜史可法為義父,史可法卻因為高傑曾出自李自成的起義軍,拒絕了這一提議,錯過了拉攏高傑部的大好時機,到了清軍南下時,大多部將是降清,清軍到了揚州以後,史可法雖然寧死不屈,但其實並沒有對清軍造成大規模的殺傷。

可以說史可法寧死不屈的風骨雖然值得肯定,但就事論事,他身居高位,卻優柔寡斷,結果在軍國大事上是一塌糊塗,能力很差,造成的後果很惡劣,是弘光朝維繫不到一年的一個重要原因。

至於李定國,身為南明末期名將,是“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大敗了清朝定南王孔有德,逼其自焚,還斬殺了敬謹親王尼堪,是自萬曆年間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明朝對於清軍作戰中最輝煌的戰績。

不過可惜的是,李定國崛起於南明最後一朝永曆朝,當時南明連半壁江山都沒有了,而且內部矛盾重重,不只是對手清軍強大,內部諸如秦王孫可望是咄咄逼人想要取永曆帝而代之,在那種情況下,李定國雖有輝煌戰績,卻不能乘勝追擊,最後雖然大敗了孫可望,但一次次內鬥,使得永曆政權無力抵抗清軍,最終逃至緬甸苟延殘喘,直至吳三桂大軍南下,擒下永曆帝,將其絞殺於昆明,得知永曆帝死後,南明最後的名將李定國悲憤交加,不久病逝,臨死時交代兒子及其部下寧死在荒郊野外,也不能投降。

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國,南明為何只堅持了15年?

客觀來說,南明文有史可法,其實除了風骨值得肯定,並沒有起到什麼積極作用,而李定國的確有力挽狂瀾的實力,不過可惜的是他在永曆帝時期才崛起,當時南明已是風雨飄搖之中,他能取得輝煌戰績已屬不易,本來可以擴大戰果,可惜遇到野心勃勃不顧大局的孫可望,兩者內鬥雖然取勝,但南明實力大損,再也沒有實力抵抗清軍,只得在嘆息中草草收場。

除去以上原因,南明內部也有諸多問題,可謂是一個先天不足的畸形政權,身為延續政權,南明並沒有新興氣息,而是繼承了明末的各種弊端,諸如黨爭,而且鬥爭是相當激烈,對於軍隊的控制力也是很低,繼統上更是誰都不服誰,魯王監國政權是與隆武政分庭抗禮摩擦不斷,紹武政權則是直接與永曆政權兵戎相見,大敵當前依舊不忘內鬥,這些都是南明失敗的各種原因。

而且就對手來說,東晉、南宋、南明是越到後面對手越強,如果說東晉面對的只是空有武力的野蠻勢力,那麼南宋面對的金國則是一個武力強大,政權體系完善的政權,至於南明面對的對手更是歷經三代才入關的清朝,率領清軍入關的實際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更是雄才大略之主,是不斷完善政權體系,調整政策,先後擊敗李自成之大順和張獻忠之大西,最後更是兵鋒直指內部腐朽不堪的南明,身為四大勢力最弱一方,卻完成蛇吞象之舉,面對這樣的對手,別說是南明這種內部不堪政權,即使是其他新興政權都不一定會贏,所以以這個來看,南明敗得也不冤。

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國,南明為何只堅持了15年?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