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考卷僅此一份流傳下來,其字跡令當今學者都自嘆不如

給個評論,讓我知道你看完後的感受

有緣千里來相聚,今天由我為大家分享這篇文章,我是[名字],請多多指教。

核心提示:隋唐以前,寒門士子在太平盛世難有出頭之日,畢竟當時的人才選拔制度以察舉制或是九品中正製為主,階級突破往往遙遙無期。可等到隋煬帝建立科舉制,唐代予以完善之後,天下讀書人便有了新的出路。等到宋代,著名學者汪洙便可以說出一句萬世流傳的話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狀元考卷僅此一份流傳下來,其字跡令當今學者都自嘆不如

沒錯,無論是古今中外,讀書總是能夠給自己尋求一條出路,知識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可我們今天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又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高中生們需要學習語數英加上三門文理科參加考試,有些省份對體育等領域的分數也頗為看重。可以說,今天的高考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然而古代的科舉只有一個要求——文章寫得好。

狀元考卷僅此一份流傳下來,其字跡令當今學者都自嘆不如

當然,我們並不是在厚今薄古,古代科舉要想寫好一篇文章,難度也不小。科舉高分文章不同於今天的語文作文題,古人選拔的是國之棟樑,要求有經天緯地之才。因此,如果你只會無病呻吟怕是不夠。你得在文中闡述治國之道,展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最好還能夠針砭時弊,讓閱卷的考官甚至皇帝眼前一亮。

狀元考卷僅此一份流傳下來,其字跡令當今學者都自嘆不如

這科舉考試中文章寫得最好的,毫無疑問會被欽定為狀元,享受著第一人的待遇。當然狀元的名字刊登在榜首的時候,不僅狀元自己忙碌著準備慶祝事宜,許多名落孫山的學子也要行動起來了。狀元的文章受到喜愛的原因也不會僅僅因為其行文出色,更值得注意的一點在於其字跡。就和今天的語文作文考試一樣,閱卷人總是喜歡賞心悅目的字跡,心情好打的分數就會高些。這一點上古今閱卷人是相同的,故而許多人搶著模仿狀元的字跡,以便下次考試時摸清閱卷人的喜好,讓自己的印象分可以高一些。

狀元考卷僅此一份流傳下來,其字跡令當今學者都自嘆不如

科舉考試進行了那麼多場,但可供今天參考的狀元考卷流傳下來的並不多。我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明朝萬曆二十六年的狀元考卷,大家可以看看這位趙秉忠是如何作答的。趙秉忠二十五歲摘得狀元冠,當即被皇帝授翰林院修撰。歷任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官至禮部尚書。他的狀元卷也是歷史僅存的狀元卷,系國家一級文物。

狀元考卷僅此一份流傳下來,其字跡令當今學者都自嘆不如

趙秉忠狀元卷字跡清秀工整,所答之策也有明太祖朱元璋的風範所在。據說趙秉忠非常佩服明太祖(朱元璋),說他在政權草創初期就定謀略、建制度。天下大局奠定之後,又進一步立綱紀、陳法度,為後人留下了恢宏的治國章程。故而趙秉忠對治國的建議都以朱元璋理念為主:

狀元考卷僅此一份流傳下來,其字跡令當今學者都自嘆不如

比如說嚴格選拔和考核各級官吏;明辨功過,獎罰分明;培養教育官吏,抓好教育;加重對貪官汙吏的懲罰等等。

狀元考卷僅此一份流傳下來,其字跡令當今學者都自嘆不如

更值得一提的是,趙秉忠在答卷中還提出了頗為先進的“天民”思想,他不把老百姓當做是草民、刁民、賤民、流民、遊民,而是真正為老百姓考慮,極力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條件。如此忠君愛國而又愛惜百姓的文章,如何不能當得狀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