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謀聖”張良刺秦,討論博浪沙刺秦究竟可行否?

張良,字子房,韓國人,與韓信、蕭何並稱為“初漢三傑”。張良的父親與祖父韓國五世為相,可以說張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貴族,如果韓國沒有滅亡,張良不出意外就是宰相,可想而知張良對秦國的怨恨多麼深刻。

張良為抱滅國之仇,精心策劃了一出“刺秦”,但是這個刺殺並沒有成功。那麼張良的這個計劃究竟實施起來靠譜嗎,我們先來分析一下。

“千古謀聖”張良刺秦,討論博浪沙刺秦究竟可行否?

刺秦的事前準備

根據《漢書·張良傳》中記載,張良弟死不葬,散盡家財,在東面找到了一個大力士,做了一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

其實從這裡可以看出,張良早已蓄謀已久。他能夠將埋葬弟弟的財產去找幫手,足以看出他內心的決心。

韓國滅亡是公元前230年,張良的弟弟在韓國滅亡之後因病去世,可見刺秦之事在張良心中早已成型,所以才有“弟死不葬”一事。

而博浪沙刺秦發生在公元前218年,也就是說張良為刺秦準備了至少十年的時間,可見張良的決心。

經過十年的時間,準備自然周密,等到始皇東遊到達博浪沙一地,張良和力士躲在一旁的草叢。歷史上始皇帝經過了荊軻和高漸離行刺,自然異常小心,所以這次出遊秦始皇用了多輛馬車來混淆視聽。

古代有“天子六架”之說,也就是說皇帝的馬車用六匹馬拉的,而臣子的馬車是“四駕”。秦始皇為了防範有人刺殺,特地準備了多輛副車都是用六匹馬拉的,這是張良沒有想到的,情急之下他們只能挑選一輛看起來很像的馬車,結果當然是錯誤的,馬車裡的秦始皇替身當場身亡,張良落荒而逃。

“千古謀聖”張良刺秦,討論博浪沙刺秦究竟可行否?

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張良的計劃是可行的,也是周密的。

第一,選用的武器。始皇帝經歷過兩次大刺殺,東遊必定要層層保護,不說秦始皇馬車周圍高手如林,就算是街邊,也一定是安保重重,要想拿著常規的武器行刺一定會被看出來,而什麼武器既能不被周圍的人察覺異常,又能夠保證將人殺死呢,張良選擇了大鐵錘。

《漢書·張良傳》中記載大鐵錘一百二十斤,根據秦朝的重量單位算,一斤大約等於現在我們的252。8克,也就是六十斤,一個大力士拿一個六十斤重物不成問題,況且這個大鐵錘在諸多老百姓中就像是一個幹活的工具,極大降低了士兵的警戒心。

而且如果換成匕首刀子之類的工具在高手如林的秦始皇面前,說不定還沒有殺入重圍自己就被殺了。用鐵錘的話不用自己靠近,只需把鐵錘扔出去,打他個措手不及,這個成功率比用刀劍可行多了,加之後來的秦始皇替身被砸的血肉模糊就知道,這個計劃是可行的。

第二,選擇刺殺的地點。博浪沙地理位置優越,路面沙丘起伏,這就說明秦始皇經過的時候必定會降低速度,這就給刺殺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條件,降低了刺殺的難度。

再加上地勢坎坷,會分散秦始皇身邊侍衛的隊形,侍衛一旦被衝散,便讓刺殺有機可乘。關於逃跑這個地形也非常有利,博浪沙北面是黃河,南邊是官渡河,蘆葦叢生,便於逃跑,而且地面窪地甚多,便於隱藏,如果想要逃跑,官兵很難抓住。

“千古謀聖”張良刺秦,討論博浪沙刺秦究竟可行否?

刺殺後的最壞準備

張良和大力士錯誤的擊中副車後,大力士有沒有被抓住沒有史料記載,但張良趁亂逃跑。這裡可以看出張良早就做好了萬全的準備,畢竟這次刺殺就是一個巨大的賭注,成功機率本就渺茫。張良和力士埋伏的地點是“六馬並驅馳道”旁,六馬並驅馳的道路可以見得應該很寬,張良和力士藏身之處在旁邊的樹叢中。

刺殺失敗後力士被抓而張良逃跑可以推測他們兩個人應該不在同一處,甚至離得非常遠,也有可能張良在後力士在前,不過這些都不得而知,但是張良和力士不在一起還是可以看出張良非常小心聰明,甚至是精明。力士失敗後張良逃亡至下邳隱姓埋名,說明他早已經為刺殺失敗做了完全的準備,制定了逃跑路線。

秦始皇在又一次經歷了刺殺之後大怒,殺了博浪沙方圓百里的百姓(這裡的百姓指貴族),說明秦始皇不知道刺殺的幕後主使,而且博浪沙周圍的貴族是魏國貴族和趙國貴族,說明秦始皇也不知道從幕後主使到底是哪國人,這也說明張良對自己身份隱藏的相當好。

“千古謀聖”張良刺秦,討論博浪沙刺秦究竟可行否?

博浪沙刺秦為什麼失敗

總而言之,張良的博浪沙刺秦計劃不僅可行,而且心思十分縝密,從計劃刺秦開始一直到刺秦失敗每一步都完美無缺。但是為什麼張良刺秦沒有成功呢?我想原因應該有兩點:

1。從秦始皇的角度來說:上文已經說過秦始皇之前經歷過兩次刺殺,心裡對他人早已有了防範,已經不願意也不敢和任何人親近,這次東遊對於秦始皇來說必定是危險的,從秦始皇準備多輛副車就可以看出他害怕再次被刺殺。

我們大膽猜測一下,張良作為韓國貴族想過要報仇,難道其他國家就沒有想要報仇的了嗎?史料上記載了有荊軻刺秦、高漸離刺秦、張良刺秦,除了這三次還有多少次我們不知道的刺秦?所以對於秦始皇來說,這次周密的防範也是博浪沙刺秦失敗的重要也是直接原因。

2。從張良的角度來說:張良的計劃肯定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除了秦始皇密不透風的防衛,張良在制定計劃之前他所接收到的訊息就是有問題的,這是導致刺秦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在張良計劃實施之前他可以得知秦始皇如此的防範,那麼這個結果或許會改變。但是世界上沒有如果,張良刺秦前得到的訊息是不完全的,這就註定了無論他的計劃多麼嚴密,他都不會百分百成功。

劉邦曾讚賞過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博浪沙刺秦,如果沒有張良多年的恆心、決心和毅力,就不能實施。但是因為計劃偏差了一點,直接就導致了整個刺殺的失敗。所以這次刺殺如若不是秦始皇道高一尺有了防範,張良訊息失誤選錯了馬車,可能歷史就改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