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熙增幣——遼國、北宋與西夏之間的“三國殺”

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41年─1048年),宋朝和西夏之間爆發戰爭。雙方經歷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均以宋朝的失敗而告終。

重熙增幣——遼國、北宋與西夏之間的“三國殺”

正當北宋和西夏打得如火如荼之際,北方的遼國又來搞事情。遼國皇帝遼興宗為了轉移內部激烈的權力鬥爭,恰巧看到北宋與西夏的矛盾,於是有了對北宋趁火打劫的想法。

遼興宗開始的打算是奪取當年被後周奪取的瓦橋關以南的十縣之地,於是一方面重兵壓境,另一方面又派使臣與北宋交涉。

重熙增幣——遼國、北宋與西夏之間的“三國殺”

自從遼興宗繼位以來,遼國內部矛盾重重,在與生母蕭耨斤的權力爭奪中,遼興宗雖然取得勝利,但一直無法解決內部尖銳的權力鬥爭,所以才想透過對北宋的訛詐鞏固權力。

再說北宋這邊,在與西夏的戰爭中,雖然勝少敗多,但西夏的損耗也很嚴重,加上北宋停止了互市,國內物資缺乏的西夏根本耗不過北宋。

重熙增幣——遼國、北宋與西夏之間的“三國殺”

檀淵之盟後,北宋與遼國保持數十年的和平,真要打起來遼國也沒有把握徹底擊敗北宋,一旦陷入曠日持久的爭鬥,對於遼國也是極為不利。

遼興宗雖然在宋遼邊境集結大軍,更多是為雙方談判增加籌碼,但是宋朝就吃這一套,軟弱的宋仁宗雖然拒絕了割地的無理要求,卻在當初檀淵之盟的基礎上,每年給遼國的歲幣增加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重熙增幣——遼國、北宋與西夏之間的“三國殺”

過去北宋每年給遼國歲幣,至少名稱上好聽點,宋朝是哥哥,遼國是弟弟,就像大哥給小弟壓歲錢。從此以後改為“納”,意思是歲幣不是北宋贈送給遼國,而是宋方納給遼方的。地位低的向地位高的給錢才叫納,此次北宋不僅賠了錢,還跌了分,真是屈辱到了極致。

因此次勒索事件發生在遼興宗重熙年間(1032年十一月-1055年八月),故而在遼國被稱為重熙增幣,在北宋則叫慶曆增幣。

重熙增幣——遼國、北宋與西夏之間的“三國殺”

對於宋朝來講,花錢買和平已是家常便飯,對他們來講和議相較於戰爭投入,成本要小得多。北宋緩和了與遼國的關係後,西夏皇帝李元昊不滿遼國藉助宋與西夏戰爭謀利,於是和遼國交惡,開始侵擾遼國邊界。

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不久後西夏向北宋稱臣,有種說法,當北宋得知西夏與遼國交惡,為了避免西夏滅國,每年給西夏的“歲賜”,某種程度上屬於對西夏的資助,支援西夏更好地與遼國對抗。

重熙增幣——遼國、北宋與西夏之間的“三國殺”

果不其然,有了北宋的輸血,西夏本身戰鬥力也不弱,遼國在1044年和1049年對西夏的兩次戰爭中以失敗告終。後來西夏迫於壓力,雖然向遼稱臣,但雙方關係始終不怎麼融洽。

遼興宗趁火打劫,從宋朝那裡得了好處,但與西夏交惡,究竟賠了還是賺了,恐怕只有他們自己清楚了。從西夏立國開始,東亞國際關係也從開始的遼與北宋競爭,變成了遼、北宋與西夏之間的三國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