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農業機械化使農業生產發生了什麼變化?

改革開放30年以來,農民的生產生方式和生活面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以刀耕火種為特色的傳統耕作方式正逐漸被機械化農業生產方式所代替,而這種改變帶來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減少了荒地空置,也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民可以進一步發揮潛力,從事到農了、林、牧、漁等各個行業。

改革開放30年,農業機械化使農業生產發生了什麼變化?

1、農業機械化發展有利於減少荒地空置

我國地大物博,地形限制是制約機械化發展的最大瓶頸。相比北方大平原更適合投入機械化生產,位於山區及丘陵地帶的耕地,形狀不規則,且難以連成片,限制了機械的進入。但是農業機械化從各方面發力,助力農業生產,減少了空置荒地:

改革開放30年,農業機械化使農業生產發生了什麼變化?

01收割機。

早些時候,豐收的季節,農田裡四處都會出現人們割稻打穀的熱鬧場景,農民抱著剛割下的稻穀,往揹簍裡手工拌稻穀,效率極低。且手工拌下的稻穀還摻雜著許多稻草,後續晾曬也很麻煩。後來隨著收割機的普及,農民們只需收拾好口袋排隊等候收割,幾十分鐘之內,幾畝田的稻穀就會被收完,用三輪車裝載著新鮮稻穀拉回家晾曬即可。

02玉米脫粒機。

玉米耐旱,一般種在半山坡上。掰下的玉米,撕去外殼,需要及時晾乾,完全依靠人工進行脫粒,耗時耗力。自從玉米脫粒機普及以後,農民基本都會花幾百塊錢購置一臺玉米脫粒機,在機械啟動後,將金黃的玉米棒子鏟進機械,輕輕鬆鬆完成脫粒。

03溫室大棚滴灌技術。

傳統農田採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為農作物灌溉,耗時耗力,且粗放式灌溉方式易造成水源浪費。而今,在溫室大棚蔬菜水果種植技術推廣下,採用國家所提倡的滴灌技術,使灌溉更加精準高效,也節省了人力。

2、提高化肥農業利用效率,保護耕地

除了機械化工具的研發和推廣使用,農藥化肥等技術也不斷革新,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高效的化肥農藥,它們改變粗放式非標準傳統農耕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讓更少的化肥農藥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改革開放30年,農業機械化使農業生產發生了什麼變化?

3、解放勞動力,農民創造新的價值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滲透,農民只需在農忙時節回老家幹農活,農閒時節可以學習新的手藝,培養新的技能,進城打工,體現新的價值,增加家庭收入。

改革開放30年,農業機械化使農業生產發生了什麼變化?

也有人質疑說:當年合作社是全面機械化的雛形,包產到戶意味著土地被分割,自己單幹,沒錢買大規模機械化裝置,難以實現全面的機械化。

小小山小結:資金投入和土地集中確實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程序的重要條件。但不可否則,農業機械化確實不斷滲透到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對於個體農戶,還是現在興起的專業農業種植企業,農業機械化都不同程度地改變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儘可能解放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