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明代藩王立嗣規則中的待嫡制度,解讀什麼是嫡長子繼承製

透過明代藩王立嗣規則中的待嫡制度,解讀什麼是嫡長子繼承製

中國古代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雖然所有子女名義上都是正妻的孩子,然而畢竟親疏有別,因此為了維繫宗法,為了家族安寧,特地按子以母貴的原則,採取了嫡長子繼承製,使正妻所生的嫡長子享有優先繼承權。自周公制禮後,這一制度就成為我國宗法制社會下的核心制度之一。

具體執行原則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即無論長幼,正妻所生的嫡子處於第一繼承梯隊,只有正妻無子,庶子才有繼承資格;不論是否賢能、聰慧,嫡長子都是理所當然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其餘嫡子依年齡長幼依次享有繼承優先權,從而形成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繼承製度。

透過明代藩王立嗣規則中的待嫡制度,解讀什麼是嫡長子繼承製

所以中國古代君主的嫡長子一般就是太子。除了某些特例,庶長子能夠上位,大致無外乎以下幾種因素:要不是庶子已經有點年紀,而皇后一直無所出,如漢景帝的第一個太子劉榮;要不母親先成為皇后,如漢武帝;要不是先過繼給皇后成為嫡子,如唐高宗的首任太子,庶長子李忠。

明代建立伊始,嫡長子繼承製自行更加嚴格,因為皇帝中著名的勞模明太祖朱元璋同志,為了子孫和諧相處,宗室關係融洽計,專門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親手製定了一份具有最高法律效應的明皇室家訓——《皇明祖訓》,在裡面事無鉅細的對宗室禮儀、分封及繼承問題作了詳細規定。

“皇太子授以金冊、金寶……親王授以金冊、金寶……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並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朝廷授以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如或以庶奪嫡,輕則降為庶人,重則流竄遠方。如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庶子止為郡王;待王與正妃年五十無嫡,始立庶長子為王世子。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歲,皆封郡王。”

透過明代藩王立嗣規則中的待嫡制度,解讀什麼是嫡長子繼承製

老朱設計的這套制度,可謂是極大地保證了嫡長子優先繼承權,只要你是親王的嫡長子,並且成長到十歲這個可以基本保證不會夭折的年齡,就會被正式認定為王位繼承人——世子,至於其餘嫡子及所有庶子,即便活到了這個年齡,也只能獲封郡王,乖乖地當你的藩王小宗去也。只有親王無嫡子,且等到他或王妃年屆五十,無法再生育嫡子,庶長子才可以由郡王進位為王世子。由於儲位有可能需要長時間空缺,以等待嫡子降生,所以不妨把這套制度稱之為“待嫡制度”。

有明一朝,自《皇明祖訓》出臺後,待嫡制度在親王中是被嚴格執行的,因此有很多親王是以郡王的身份直接晉升為藩王,如秦藩第七代王秦簡王朱誠泳,由於是第六代王秦惠王朱公錫的庶長子,於成化二十三年(1487)由鎮安王襲封秦王。

待嫡制度體現得最淋漓盡致的,則是晉藩第四代王晉憲王朱美圭家族。

透過明代藩王立嗣規則中的待嫡制度,解讀什麼是嫡長子繼承製

朱美圭是晉恭王朱?之孫,晉定王朱濟熺嫡長子,永樂三年(1405年)年僅7歲就晉封為世子。由於他沒有嫡子,所以薨逝後庶長子朱鍾鉉由榆社郡王晉封為晉王,是為晉莊王。

相較於朱鍾鉉,他的子孫就要幸運得多。兒子朱奇源由於是嫡長子,10歲時就被封為世子。孫子朱表榮是朱奇源的嫡長子,故也於10歲被封為世孫。曾孫朱知烊雖然是庶子,然而朱表榮在他5歲時就去世了,自然不可能再生嫡子,自然也不需要待嫡,故此10歲時被封為世曾孫。順便說下,他這個世曾孫頭銜,在明代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皇明祖訓》雖然沒規定天子這個皇家大宗的立嗣原則,但透過“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並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之語,及宗法制的慣例,明皇室最初應當也實施待嫡制度的,明宣宗本人在永樂九年(1411年)被冊立為皇太孫,就是遵循的這一制度。

其他諸朝或多或少地,也在執行待嫡制度,只不過沒有明朝這嚴格。畢竟若是不管不顧地早早立庶長子為太子,到時候皇后再誕下嫡長子,如此就會出現嫡庶地位倒掛的尷尬,不利於政權穩定。

透過明代藩王立嗣規則中的待嫡制度,解讀什麼是嫡長子繼承製

所以明宣宗不顧自己年僅三十,皇后胡善祥才二十幾歲,完全有機會生於嫡子的現狀,直接冊立出生不久的庶長子朱祁鎮,屬於破壞嫡長子繼承製的行為。好在他以廢后的方式對此進行彌補,才避免了以後很可能出現的嫡庶地位倒掛,但此舉也無助於他擺脫為此受到非議。

明宣宗以後形成的“東宮不待嫡,元子不併封”,已經不屬於嫡長子繼承製,因為他突破了嫡庶界線,不論嫡庶,只論長幼,使所有皇子在繼承權上處於同一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