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體系的幾個問題

內容摘要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體系的建立,是十月革命後蘇聯社會理論鬥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產物。在建立過程中,米丁和斯大林起了關鍵的作用。這一體系的基本精神是弘揚科技理性。在今天看來,它的基本思想並未過時,但馬克思恩格斯還有許多重要哲學思想沒有被它包括在內。為了建設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的需要,重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是當務之急。

關 鍵 詞

:體系;馬克思主義;創新

作者簡介

:安啟念(1947-),山西太原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俄羅斯哲學。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實踐唯物主義的興起引發了圍繞作為一個體系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爭論。這一爭論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許多重大問題,至今未能取得一致意見。進入新世紀,隨著生活實踐的發展,這一爭論越發顯示出它的重要意義。真理越辯越明,認識總是在討論中發展的。本文擬追本溯源,比較深入具體地對該體系的形成作一番探討,並進而對它與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的關係、它的當代價值等略作考察,以就教於各位方家。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體系不是馬克思恩格斯本人建立的,而且他們從未使用過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概念,這一點學術界沒有爭議。不僅如此,他們沒有建立過任何的哲學體系。他們的戰友和學生倍倍爾,當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在世時,在一封信中說:“我不研究……拉薩爾和馬克思的哲學體系。對於他們兩位,我應該順便指出,他們在任何時候都沒有產生過要建立哲學體系的念頭”。[1](C。9;C。108) 我們在他們的著作中也的確找不到任何成體系的哲學理論。馬克思恩格斯有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但把它們建構成一個體系的是蘇聯哲學家米丁。這一體系的建立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在十月革命以前,已經有為數不多的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專門著作問世。十月革命後,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國家——蘇聯,學習馬克思主義在這裡成為熱潮,為適應學習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大量出版。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這些著作大多數以歷史唯物主義命名①,為數不多的以辯證唯物主義命名的著作,主要出版於1922年列寧的《論戰鬥唯物主義的意義》發表以後。在這部著作中,列寧號召黨內外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與自然科學家結成聯盟,向宗教唯心主義發起進攻。這一號召被稱為列寧的哲學遺囑,激起了學習和研究辯證唯物主義的興趣。在此之前,以辯證唯物主義命名的著作,迄今有案可查的只有一本,即由普列漢諾夫作序,1916年出版的德波林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導論》②。這些著作,或者以辯證唯物主義為名,或者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名,把這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概括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的著作,無論在蘇聯,還是在其他國家,尚未出現。

除此之外,這些著作在內容上也非常不規範,十分龐雜。以辯證唯物主義為名的著作包含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反之也一樣。不論以什麼為名,基本上都包括哲學史、蘇聯黨和政府的政治主張、某些社會學方面的內容,甚至對領袖的讚頌,等等。各種內容缺少內在聯絡,雜亂地堆砌在一起。我們試以幾本有代表性的著作的目錄為例。

A·德波林:《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導論》,1916年初版,1922年再版, 內容未變。第一章,培根;第二章,霍布斯;第三章,洛克;第四章,貝克萊的現象主義;第五章,休謨;第六章,先驗方法;第七章,辯證方法和辯證唯物主義;附錄:再論辯證唯物主義;第八章,新休謨主義;第九章,馬赫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第十章,辯證唯物主義與經驗符號論;第十一章,實用主義與唯物主義。全書附錄:一,A·波格丹諾夫:經驗一元論;二,Л·阿克雪裡羅德:哲學概論。

B·薩拉比揚諾夫:《歷史唯物主義》,1925年第7版。第一章,社會科學研究概況;第二章,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第三章,作為統一體的世界;第四章,為什麼我們的方法被稱作唯物主義的;第五章,需要的作用;第六章,理性的作用;第七章,國家、法、個人;第八章,種族——民族;第九章,地理環境;第十章,社會關係;第十一章,上層建築對基礎起作用嗎;第十二章,辯證法;第十三章,從辯證法出發理解的相互作用;第十四章,技術;第十五章,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第十六章,我們自己在創造歷史;第十七章,“歸根到底是……”③;第十八章,辯證法和自然知識;第十九章,質。

C·沃裡弗松:《辯證唯物主義》,1922年10月初版,1929年修訂第7版。這是蘇聯高校第一本辯證唯物主義教材,1922年出版後受到廣泛好評④。第一部分:第一章,古代的唯物主義;第二章,中世紀的反唯物主義;第三章,唯物主義的再生(培根、霍布斯、洛克、斯賓諾莎);第四章,十八世紀唯物主義。第五章,從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到辯證唯物主義。第二部分:第一章,馬克思的發現的社會前提;第二章,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三章,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識論;第四章,辯證法;第五章,決定論;第六章,從對歷史的唯心主義理解到對歷史的唯物主義理解;第七章,生產力。基礎與上層建築;第八章,主體與歷史過程;第九章,階級與階級鬥爭。第三部分:第一章,家庭與婚姻;第二章,法與國家;第三章,道德;第四章,宗教;第五章,藝術。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雖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蘇聯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相關著作大量出版,廣為學習和宣傳,但人們對它的認識、意見極不統一,從名稱到內容都有很大分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與闡述尚處於起步階段。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形成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是,20世紀30年代初主要由М·米丁主持編寫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一書。經過1930年對德波林學派的批判,在斯大林的支援下,米丁取代德波林成為蘇聯哲學界的領袖。該書在米丁的領導下由當時蘇聯共產主義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集體編寫,供全蘇各級黨校和普通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使用。其內容為:

第一卷,辯證唯物主義(М·米丁主編,1933年出版,第352頁):第一章,馬克思列寧主義——無產階級的世界觀;第二章,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第三章,辯證唯物主義;第四章,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內容包括三大規律和11個範疇——作者注);第五章,哲學中的兩條戰線的鬥爭;第六章,辯證唯物主義發展中列寧階段的基本問題。

第二卷,歷史唯物主義(М·米丁,И·拉祖莫夫斯基主編,1932年出版,第504頁):第一章,辯證唯物主義對歷史的唯物主義理解;第二章,關於社會經濟形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學說;第三章,資本主義生產體系與社會主義生產體系;第四章,關於階級和國家的學說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鬥爭;第五章,無產階級專政和過渡時期的階級鬥爭;第六章,社會意識形態的作用與意識形態鬥爭的形式;第七章,作為戰鬥無神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第八章,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革命的學說;第九章,馬克思主義,修正主義,社會法西斯主義。

與以往的類似著作相比,本書有三個突出特點:

第一,第一次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該書明確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透過把歷史唯物主義解釋為“辯證唯物主義對社會的認識”,使二者成為一個有機整體⑤,並首次使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概念來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⑥。每一個部分內部,理論內容也具有了系統性,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結構。

第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內容的理解比較準確和成熟了,以往的相關教科書中有大量不屬於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核心思想的內容,除了明顯具有當時政治鬥爭需要痕跡的內容之外,被剔除出去。

第三,影響巨大。該書奉蘇共中央之命編寫,由當時哲學界的領導人物主持,供全國高校統一使用,是具有權威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樣板。該書第一版便發行10萬冊,對哲學著作而言,前所未有。直到20世紀80年代,該書建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包括基本框架、基本觀點以及名稱,為蘇聯及世界許多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普遍接受。

米丁的體系並非憑空而來。它是數十年間俄羅斯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研究、總結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併力圖對它加以系統闡述這一努力的集大成,尤其與沃裡弗松的成果有著明顯的繼承關係。它產生於20年代蘇聯哲學家開始出版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熱潮之中,可以說是蘇聯哲學家的集體成果。之所以提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概念來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因為,如列寧所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塊整鋼”,在此前的十幾年間許多人已經嘗試單獨使用“辯證唯物主義”或“歷史唯物主義”來稱呼馬克思主義哲學,但事實證明,不管用什麼名稱,內容都必然既包括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也包括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因而顯得名實不符。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在米丁的著作中已經形成,但它得到最後確認,或者說最後完成,是在斯大林《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1938年問世之後。該書的“第四章第二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了權威性的闡述,闡述中沿用了米丁使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概念,理論體系的結構與主要觀點也與米丁相同。米丁建立的體系與斯大林無人可及的政治上、理論上的絕對權威結合在一起,觀點更為鮮明,語言表述也更為精煉,影響力陡增,立即在全世界流行開來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