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機械化軍的失敗——盲目組建和擴張,最後在戰爭裡臃腫無用

如果說起蘇聯裝甲部隊的發展經歷,完全可以總結為“一波三折”,自俄國內戰結束之後,蘇聯就對於裝甲部隊的發展十分上心,並嘗試性的組建了“坦克軍”這一級的編制單位。雖然說“坦克軍”因為斯大林帶來的不可抗力因素而被迫解散,但隨後蘇聯又推出了“機械化軍”來取代“坦克軍”,為蘇聯在大規模裝甲戰方面打下基礎。

蘇聯對機械化軍充滿了信心,認為它能夠成為對抗德軍的制勝法寶,可結果卻是機械化軍在戰爭之初不堪一擊,紛紛被德軍殲滅和重創。這一結果不僅出乎蘇軍意料之外,德軍其實也十分詫異,畢竟沒人會想到機械化軍如此的不堪一擊。那麼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才導致機械化軍的表現如此差勁呢?

蘇聯機械化軍的失敗——盲目組建和擴張,最後在戰爭裡臃腫無用

一、機動戰與運動戰

從歷史角度來看,無論是曾經的“坦克軍”,亦或是後來的“機械化軍”,其核心宗旨都是為“大縱深戰役理論”服務。不同於西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打了多年的塹壕戰,東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內戰期間都是在進行運動戰而非塹壕戰,這就促使了雙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總結出現了偏差,西歐國家往往強調於傳統的塹壕戰和步兵戰術,而蘇聯則著重於進行運動戰和機動戰。

蘇聯機械化軍的失敗——盲目組建和擴張,最後在戰爭裡臃腫無用

東歐地區多有平原地帶,攻守雙方往往要在廣闊的土地上進行長距離機動,用以對敵人進行追擊和合圍作戰,長此以往就促成了“大縱深戰役理論”。按照“大縱深戰役理論”的要求,蘇軍必須保持一個強大的兵力集團,攻擊部隊能分為突破叢集和追擊叢集,並在預定的戰役區域形成優勢兵力和集中大部分的技術兵器,有計劃和階段性地突破敵方戰線,並在之後以機械化部隊在縱深方向上對敵方有生力量實施合圍和殲滅。

蘇聯機械化軍的失敗——盲目組建和擴張,最後在戰爭裡臃腫無用

當然了,傳統的騎兵部隊和步兵部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裡已經被證實為缺乏效果,因為這步兵和騎兵的機動能力已經達到了頂峰。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內戰作為例子,所有的決定性戰役都是圍繞著作為主要交通線的公路和鐵路進行的,一旦脫離了公路和鐵路則無法進行。如果蘇聯想要完成自己的“大縱深戰役理論”,部隊在機動能力上的提升至關重要,並且部隊要具備越野能力,能夠保證部隊一定程度脫離主幹道行動。

蘇聯機械化軍的失敗——盲目組建和擴張,最後在戰爭裡臃腫無用

基於這麼一個先決條件,蘇聯自然會將目光放在“坦克”上,新興的裝甲兵在戰間期裡收到了歐洲各國的排擠,但是蘇聯軍方則認為坦克極具潛力,若將坦克集中使用則可以形成較大的戰果,攻擊部隊也可以具備非常優秀的機動型和攻擊持續性。於是在這個方針下,蘇聯開始摸索裝甲部隊的組建和運用方針,從小規模的坦克團團,到規模更大的機械化旅,最後形成坦克軍和機械化軍這一層級的單位,本質上都是為了完成“大縱深戰役理論”。

二、機械化軍的現實問題

然而,擺在蘇聯眼前的現實問題卻大大困擾著蘇聯在裝甲部隊方面的努力。在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初,軍備的更新換代速度是異常恐怖的,蘇聯組建裝甲部隊的工作雖然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可往往是剛剛定型生產了一款坦克後,這款坦克就迅速的成了落後產品。比如說T-26輕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就是例子,這些在1939年已經落後了的坦克,截止至蘇德戰爭爆發的1941年還在蘇軍內部大量服役,尚且在蘇聯屬於是現役裝備。

蘇聯機械化軍的失敗——盲目組建和擴張,最後在戰爭裡臃腫無用

可想而知,這些生產於20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期的坦克,在效能上與德國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相比有極大的差距。而且這些坦克的保養狀況也非常差勁,相當一部分都已經瀕臨報廢狀態。比如說,蘇聯的的T-26輕型坦克,這款坦克在1941年時已經大多到了壽命極限,用於維修的備用零件也十分短缺。而生產較早的BT-3快速坦克也老化嚴重,在部隊裡只能充當訓練用坦克。情況較好的BT-5快速坦克和BT-7快速坦克也沒好哪去,基本也都處於落後狀態,並且嚴重缺乏備用零件。

蘇聯機械化軍的失敗——盲目組建和擴張,最後在戰爭裡臃腫無用

當然,蘇聯在1940年已經有了用於替換這些老舊坦克的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這兩款坦克在效能上完全能夠超過德國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作為蘇聯裝甲部隊的新銳裝備是再合適不過了。可問題在於,這兩款新式坦克投產太晚,而蘇聯一口氣組建29個機械化軍和45個機械化旅的計劃則迫使蘇聯必須保持較大規模的坦克保有量,其結果就是這些老舊裝備仍舊在軍隊裡服役。

蘇聯機械化軍的失敗——盲目組建和擴張,最後在戰爭裡臃腫無用

這就造成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問題,舊坦克的狀態和效能均不佳,拋開在戰場上不足以對抗德國坦克這個問題,光是維護保養問題就牽制了蘇聯大量的精力。而彼時蘇聯也在進行工業向烏拉爾地區遷移的工作,部分重要工廠處於停產狀態,那麼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的生產也自然出現了延遲。這一局面的直接後果就是蘇聯的機械化軍不僅不能完成紙面上的編制,甚至於連基本的作戰能力都很匱乏,而這些現實問題則是蘇聯根本無法迴避的。

三、機械化軍是否現實?

那麼,是否蘇聯不應該組建機械化軍呢?就1941年蘇德戰爭初期的戰況來看,蘇聯草率的組建機械化軍其實是錯誤的。蘇聯陸軍元帥庫利克就曾在有關於機械化的問題上提出過反對意見,他指出蘇聯陸軍無論從兵器裝備角度,或是從部隊經驗和官兵素質角度來看,蘇聯都還不具備組建機械化軍和進行大規模裝甲戰的能力。同時庫利克強調應該放棄組建機械化軍,轉而保持坦克旅的編制,並重點發展炮兵,尤其是自行火炮和火箭炮,這對於防禦作戰會非常有幫助。

蘇聯機械化軍的失敗——盲目組建和擴張,最後在戰爭裡臃腫無用

為了給自己的觀點進行佐證,庫利克元帥在當時著重強調了蘇軍在諸多方面的弱點,比如說蘇軍的通訊能力差,部隊的電臺只能配備到軍師級,往下的團營級就只有靠電話線了,坦克也基本不配備電臺,根本不具備進行大規模裝甲戰的能力。同時蘇聯的道路交通環境十分原始,雖然蘇聯努力建設公路和鐵路,但情況依舊不讓人樂觀。機械化軍或許可以日行兩百公里,但機械化軍的後勤輜重部隊就完全跟不上,如果在實戰發生脫節問題,則機械化軍必然遭到滅頂之災。

蘇聯機械化軍的失敗——盲目組建和擴張,最後在戰爭裡臃腫無用

庫利克元帥這一觀點在當時遭到了以朱可夫和沙波什尼科夫為首的軍隊官僚反對,這些人紛紛指責庫利克阻撓蘇聯裝甲部隊的發展,認為庫利克是在新事物面前“驚慌失措”(在當時的蘇聯,驚慌失措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指責,被指責的人弄不好就會被槍斃)。在朱可夫等人推動之下,蘇聯組建了大量名不副實的機械化軍,可是這些機械化軍的表現卻不盡人意。1940年蘇聯展開基輔大演習,演習中蘇聯的機械化軍表現十分差勁,各部隊因為通訊問題和道路問題而出現了大規模的交通堵塞,甚至一度出現了西部特別軍區的六個機械化軍全軍擠在公路上動彈不得的情況。

蘇聯機械化軍的失敗——盲目組建和擴張,最後在戰爭裡臃腫無用

這一情況嚇壞了負責監督基輔演習的鐵木辛哥元帥,他從未想過蘇聯引以為傲的機械化軍竟會如此不堪一擊,如果那場交通事故出現在實戰中,那麼六個機械化軍就會被敵人用轟炸機徹底消滅,連基本的反擊和疏散工作都做不到。鐵木辛哥在基輔演習結束後的總結中,批評了機械化軍缺乏經驗,面對突發狀況容易驚慌失措。可這一指責在當時並沒有得到重視,各機械化軍仍舊是各行其是,朱可夫和沙波什尼科夫等人也無動於衷,繼續醉心於機械化軍的“成功和進步之中”,根本不考慮任何改進問題的舉動。

結語

而結果我們也很清楚了,蘇德戰爭的第一個月裡,蘇聯引以為豪的機械化軍就紛紛被德軍消滅了,戰前庫利克所指出的所有問題都變成了現實,各機械化軍完全是輸在了這些在戰前就存在的問題上。而諷刺的是,庫利克所倡導的炮兵和坦克旅戰術卻取得了成功,不僅戰前保留的20餘個坦克旅在戰爭初期倖存,蘇軍自身也放棄了臃腫無用的機械化軍,轉而組建更多的機械化旅,也恰恰是這一舉動,確保了蘇軍能夠在最困難的時期中揚長避短,盡最大可能發揮自己的裝甲優勢。

蘇聯機械化軍的失敗——盲目組建和擴張,最後在戰爭裡臃腫無用

事實證明,看似強大的機械化軍,在實戰中也僅僅是看起來很強大罷了。雖然朱可夫他們吹了很長時間的機械化軍,可最後也必須回到庫利克所提倡的坦克旅方案裡。可讓人所不齒的是,朱可夫等人在戰後均將功勞攔給了自己,並吹噓是自己提出了坦克旅方案。這一做法實在是為人所不齒,是他們自己提出了機械化軍這一錯誤方案,可戰後卻把過錯推給別人,功勞全都給自己,未免是太過分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