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依靠高度現代化機械作業 京西稻還是那個味兒嗎

新京報訊(記者 耿子葉)近日,北京海淀有名的京西稻實施了植保無人機飛防,本次飛防的主要防治物件為稻水象甲、二化螟和立枯病,所用藥劑均為綠色生物農藥。早在五月底時,京西稻就進行了機械化插秧作業;一個多月後,稻田將成熟,屆時還將透過機械進行收割。高度現代化機械作業後,京西稻還能保證原來那個味兒嗎?為了解答這個疑惑,記者採訪到負責種植運營京西稻農企的相關負責人夏海威。

如今依靠高度現代化機械作業 京西稻還是那個味兒嗎

京西稻田。受訪者供圖

從皇家御用到尋常人家

眼下正值8月中旬,京西稻田綠油油的一片,呈現出稻田蛙鳴的景觀。京西稻曾是皇家貢米,現在是指北京西郊萬壽山、玉泉山周邊地帶生產的優質粳型稻米。京西稻的核心種植區,在海淀上莊鎮西馬坊村。在北京,不少人都聽說過京西稻,從歌謠中也能略探一二,“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

要說起京西稻,還要追溯到康熙年間。康熙在一次南巡中,帶回來一些水稻種子在玉泉山試種,由此選育出胭脂稻。到乾隆時期,發現了紫金箍稻種,形成了京西稻的特色品質和聲譽。乾隆本人對食用京西稻米情有獨鍾,他說“無一日不食,無一日非稻”。

如今依靠高度現代化機械作業 京西稻還是那個味兒嗎

京西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間。受訪者供圖

而後歷經幾百年,京西稻的品種世代更迭。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京西稻的種植達到頂峰,面積達到十萬餘畝,舊時王謝堂前“稻”流入了尋常百姓家。也是在這個階段,“京西稻”的叫法逐漸被人們熟知起來。

不過,進入21世紀後,由於北京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京密引水不再供應農業灌溉,海淀區開始進行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京西稻面積急劇減少。

伴隨著大面積退耕還林,以及農民種植收入降低,京西稻面積減少,就連發源地玉泉山的水稻也幾近於無,僅在上莊鎮保留了一片水稻田。

現在,在海淀區的西馬坊村、東馬坊村、上莊村、常樂村等地,還能看到成片種植的京西稻。原來,在2012年前後,西馬坊村流轉出土地,併成立了農企,透過集中種植管理的方式,將這一片京西稻保留了下來。

機械化後京西稻有何變化

近年來,海淀區正在全力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更多的生態種植與先進管理模式融入農業,當下的水稻種植與原始的水稻種植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早在五月底時,京西稻進行了機械化插秧作業;一個多月後,京西稻將成熟,屆時還將透過機械進行收割。

如今依靠高度現代化機械作業 京西稻還是那個味兒嗎

收割京西稻。受訪者供圖

高度機械化後,京西稻還能保證原來的品質嗎?負責種植運營京西稻的北京大道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夏海威介紹,逐步採用這些措施主要是為了“降本增效”。

歷史上,研究水稻種植技術會參考著名的《康熙御製耕織圖》,其中有23幅耕圖,講的就是種稻,直到現在這23幅圖都適用,尤其對於北京的一季水稻種植來說格外適合。夏海威表示,目前,京西稻的種植方法依舊是從《康熙御製耕織圖》23圖中傳承下來的。

夏海威介紹,古代是用牛犁地,用耙翻上來大土塊,用碌碡把土塊碾平。機械化後做的是一樣的工作,只是牛變成了拖拉機,犁換成了大鏵犁,耙換成了重耙,碌碡換成了旋耕機。

《康熙御製耕織圖》上講道,插秧之後,水稻田要經歷三輪除草,夏海威告訴記者,直到現在,水稻田還延續三輪除草的方式,至今仍然採用人工除草。“對於機械化替代不了的,我們依然保留了人工的方式。”

如今依靠高度現代化機械作業 京西稻還是那個味兒嗎

不過,海淀區上莊鎮京西稻種植相關負責人表示,採用機械化後會提升水稻的品質。機械化插秧的間距行距都非常標準,深淺度也是一樣的,對秧苗的成活率有好處,返青也快。使用無人機飛防打農藥,只是為了幫助水稻度過危險期,半個月就能分解,基本上無殘留。

每年30萬斤京西稻供不應求

經過歷史的更迭衍生,京西稻的品種也在逐漸豐富,最早的胭脂稻、紫金箍稻等,有的已經不再適宜大規模推廣種植。

夏海威介紹,在京西稻的試驗田裡,每年都要種十多種歷史品種。“生長出來也是歷史上的品相,但產量上差距較大,就拿紫金箍水稻來說,一般的水稻一畝地能產1000斤左右的稻穀,打成米也能有700-900斤,但紫金箍稻每畝地只能產300-400斤大米。”

目前,大面積種植的京西水稻品種有黃葉稻、紫葉稻以及京西紅葉稻,還有嘗試的新品種。預計再過一個多月,到10月初時,京西稻可以成熟收割。

如今依靠高度現代化機械作業 京西稻還是那個味兒嗎

按照往年的統計資料顯示,800畝水稻產米約30萬斤,每斤普通裝京西稻售價50元,很快就能賣光,基本上是供不應求的狀態。因為市場的需要,加上保護性種植計劃的實施,水稻的種植面積整體有所增加。

夏海威告訴記者,主要是以農企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村土地流轉,今年新流轉出600多畝土地用於京西稻種植,總種植面積達到1800多畝。後續,還將打造相關IP,向旅遊、文創、親子教育、景觀等方向發展,從而進一步提升京西稻的附加值。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