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索要五十萬歲幣,宋朝大臣:只要協議改一個字,給你們六十萬

靖康之變後,宋金又斷斷續續的打了十年戰爭,金國幻想著將宋朝徹底滅亡,但結果卻恰恰相反,原本弱小的宋軍反而越戰越勇,多次將金軍打的丟盔棄甲。特別是黃天蕩大戰後,金國損失慘重,宋軍士氣大振,宋朝武將的威望也越來越高。打了勝仗,按說是一件好事,可武將威望太高,勢必會威脅皇權,這是宋朝皇帝不願看到的,於是宋金雙方都有了結束這場戰爭的意願。

金國索要五十萬歲幣,宋朝大臣:只要協議改一個字,給你們六十萬

宋金開始議和,金國給出的和平條件是,宋朝向金稱臣,每年給金國歲幣五十萬白銀。這樣的條件讓急於結束戰爭的宋高宗非常滿意,宋高宗心想,當年靖康之變時,金國索要的可是五百萬兩黃金和五千萬兩白銀,如今每年只要五十萬,實在是小菜一碟。宋高宗恨不得馬上就要和金國簽約,可是宋朝的大臣們就是死活不同意。

不同意的原因倒不是因為歲幣,而是因為議和條款中的一個字。宋朝給遊牧民族政權歲幣的歷史已經由來已久,北宋時期,宋真宗和遼國訂立澶淵之盟,就答應每年給遼國歲幣白銀十萬兩,綢緞20萬匹。後來又和西夏簽訂合約,每年給西夏歲幣白銀七萬兩,綢緞十五萬匹。

金國索要五十萬歲幣,宋朝大臣:只要協議改一個字,給你們六十萬

這些錢對於宋朝來說,實在是九牛一毛,當時宋朝一年的收入大約在兩億兩白銀左右,金國索要的五十萬歲幣,只相當於宋朝兩個縣的賦稅。但假如打一場戰爭,宋朝至少需要花費兩千萬兩白銀,一場戰爭相當於八十個縣的賦稅,歲幣的四十倍,可見,如果不在意朝廷的臉面,還是給歲幣更合算。

宋朝的大臣們也很清楚這一點,但大臣們又恰恰很在意臉面,怎麼辦呢?那就要想一個辦法,既給了歲幣,又不失朝廷的體面。宋人的辦法就是在文字上做文章,給遼國的歲幣叫做資助,意思就是宋遼雙方是平等的,給你們歲幣,也不失我們的體面。給西夏的歲幣叫做賜,意思就是長輩給小輩的賞賜,西夏得了歲幣,宋朝有了面子,何樂而不為呢。

金國索要五十萬歲幣,宋朝大臣:只要協議改一個字,給你們六十萬

到了金人這裡,宋朝還想故技重施,打算把給金人的五十萬歲幣叫做資助或是賜,結果金人不同意,金人覺得宋朝向我們稱臣,所以這五十萬歲幣應該叫做貢,意思就是臣子給君主的進貢。這樣一來,宋朝既出了錢,面子也沒賺到,所以大臣們非常不滿,宋金雙方就圍繞貢和賜兩個字,一直爭論不休。

大臣們據理力爭,可宋高宗滿不在乎,一直催促談判大臣,儘早達成和議,在皇帝的壓力下,大臣沒辦法,只能再退一步,對金人說,如果把貢改成賜,我方可以再加十萬兩,給你們六十萬。有人說,這是何必呢,不就是一個字嗎?但古人就是非常在意這些,他們寧可多花錢,也要維護自己的臉面。

沒想到金國人更加頑固,加錢也不同意,非要貶宋朝一等,就是要用這個貢字。宋人無奈,最終在宋高宗的一再催促下,宋朝大臣還是簽訂了和議,條款中明明白白的寫道,宋朝每年貢給金歲幣。這一次宋人既花了錢,又沒能撈回臉面,實在讓他們難以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