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族為何能輕易奪取曹魏政權?分析後發現有三大原因

從三國鼎立到三家歸晉,誰也沒想到會是司馬氏統一了三國,自從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中打敗了曹爽,司馬氏就控制了曹魏的政權,司馬懿在臨死前將自己手中權力世襲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司馬師再傳給司馬昭,司馬昭傳給司馬炎,司馬炎建立了西晉,統一了三國。

司馬懿僅僅憑藉一場政變,為何就能輕易控制曹魏的政權呢?讓人感覺司馬懿篡權太過簡單,想想當年曹魏政權開創者曹操打了三十多年戰爭才勉強統一北方,司馬懿僅僅憑藉一場政變,拿下了曹爽,就拿下了整個曹魏,這多少讓人感覺不服氣。

司馬懿能成功,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曹魏的政治權力過於集中,沒有其他政治權力牽制

想要弄明白政治權力集中制,先簡單說說皇帝的權力發展史。

司馬家族為何能輕易奪取曹魏政權?分析後發現有三大原因

自從秦始皇開創皇帝制度以來,皇帝就是天下最高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實際上歷朝歷代的皇帝們手中的權力並不相同,秦始皇當皇帝是絕對的至高無上、說一不二的,所以二世而亡,到了漢朝,其實漢朝的皇帝權力不如秦朝,比如劉邦,想要換個太子,都做不到,滿朝文武反對,所以說皇帝並不是任何事都能做到的。

漢初實行丞相制,相權分了部分皇權,所以漢武帝要實行內朝制,設定尚書檯與尚書令,又分掉了丞相的部分權力,到東漢時期,實行的也是尚書檯理政,西漢的政治勢力在初期有皇族與功臣勢力,後來又增加了外戚勢力,王莽就是外戚奪權。

東漢時期的政治勢力有三股,分別是:宦官、外戚、士族。東漢由於皇帝的壽命不長,出現了很多小皇帝以及外戚、宦官專權的情況,但是東漢一直磕磕碰碰地活了下來,根本原因就是政治勢力無法一家獨大,比如東漢歷史上經常有外戚專權,但是外戚一直不能篡位,不是外戚不想,而是有其他勢力牽制,這就是宦官與士族。

司馬家族為何能輕易奪取曹魏政權?分析後發現有三大原因

別看東漢的很多皇帝是年幼即位,即使經常有外戚專權,但是皇帝長大後都能聯合宦官勢力扳倒外戚勢力,然後皇帝就能掌權了,最典型的就是跋扈將軍梁冀,梁冀連不聽話的小皇帝都敢毒死,這個權力夠大了吧,梁冀掌控了兵權,還處處派人監視皇帝,漢桓帝劉志迫不得已在廁所中聯合了五個宦官一起密謀,終於殺死梁冀,成功奪回權力。

再回到曹丕建立的魏朝,

曹丕實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權制,打擊各種政治勢力,魏朝實行的是純粹的官僚政治,沒有其他政治勢力,朝中官員也無法結黨,曹丕吸取了東漢滅亡的經驗教訓,嚴禁宦官、外戚、皇族干政,都寫進了法律,曹丕為了集權與防範,甚至不惜打擊自己的親兄弟

,比如曹植,曹丕只給富貴,不給政治權力,而且經常把曹植的封地遷來遷去,就是為了避免曹植結黨。

朝廷中沒有其他政治勢力,

魏朝的權力高度集中在皇帝之手,而且沒有任何勢力能牽制皇帝的權力,當皇帝英明時,政治就清明,當皇帝昏庸時,政治就黑暗,當皇帝年幼時,權力就會旁落

高度集中的政治權力是不會憑空消失的,只會轉移到其他人之手,當曹睿去世後,留下一個8歲的曹芳成為小皇帝,小皇帝無法治理國家,那麼只能讓人輔佐他,於是曹睿找了兩個輔政大臣,就是司馬懿與曹爽,這兩人共同分擔皇帝的所有權力,代為行使皇帝那至高無上的權力,而且不受其他政治勢力的牽制。

魏朝沒有宦官干政,沒有外戚專權,也沒有皇族掌權,曹爽並不是皇族,他父親曹真只是曹操的養子,充其量只是曹家的親信而已,所以當司馬懿與曹爽輔政時,實際上掌握的就是最高權力,而且不受控制與牽制。

權力集中是一把雙刃劍,有好處也有壞處,當魏朝的權力集中在司馬懿與曹爽手中時,就有風險,權力這個東西一旦擁有,沒有人會放棄的,所以曹爽一心想要排斥司馬懿,一個人掌權總比兩個分權要好得多,而司馬懿採取了一種韜光養晦的辦法,以裝病來欺騙曹爽,然後發動高平陵政變除掉了曹爽。

曹爽一死,整個魏朝的最高權力就被控制在司馬懿之手,這個權力高度集中,不受控制,沒有牽制,實際上就是原來皇帝的權力,包括兵權與政權

,所以當司馬懿除掉曹爽之後,沒人可以威脅到司馬懿,也沒有人敢反對司馬懿,反對的結果只有死,看看淮南三叛,看起來聲勢浩大,全部以失敗告終,因為司馬氏以整個曹魏的國家實力來打擊叛亂,這種力量沒有人能抗衡,所以司馬氏就能將曹魏的權力世襲與傳承,這是司馬懿能輕易奪取的第一個原因。

二、士族與皇族爭權

三國時期的魏朝,雖然沒有其他政治勢力,但是有一個階層正在崛起,這就是士族集團,所謂計程車族集團就是傳承上百的官僚士大夫家族,在朝廷,他們世代做官,有名望又有資本,在地方,他們形成莊園經濟,隱匿人口,有錢又有人,同時他們還控制了輿論與人才的推薦。

不同計程車族之間用通婚又形成了一種錯綜複雜的關係,這種關係將他們的共同利益聯結在一起,士族崛起就會不斷要求朝廷給予更高的政治權力與地位,他們進入朝廷雖然沒有明目張膽地結黨,但是又形成個利益相同的集團,這就與皇權產生了衝突。

皇帝要求權力集中於自己一手,而士族們要求分享權力,這就是矛盾,當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整個朝廷大多數人其實是支援司馬懿的,包括蔣濟、陳群等士族出身的官僚都是如此,就連司馬懿本人也是出身名門望族,有著龐大的家族,更容易與士族利益訴求一致。

這些人士族聯合起來對抗代表皇族的曹爽,打倒了曹爽之後,司馬懿與士族共同分享權力,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整個西晉與東晉時期,到了東晉,這種情況倒了過來,士族控制了政權,皇帝又成了擺設,比如東晉時期流行一句話:

王與馬共天下

其中的王就是以王導為首的琅琊王氏,馬就是司馬皇族,司馬家的天下到了後面,又重複了當年的悲劇,這就是歷史的輪迴,司馬氏也無法改變歷史潮流,士族與皇權之間天生有著矛盾,也存在權力的爭奪。

所以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士族爭相支援司馬懿,他們想分享權力,提高政治地位,而魏朝的皇族則顯得勢單力薄,無法與之相抗衡,司馬懿政變成功後,幾乎沒人敢反對,與其說是沒人,不如說是沒有力量來反對,沒有兵權與政權,拿什麼與司馬懿對抗呢?即使有,也不一定能贏,這是司馬懿能輕易奪權的第二個原因。

三、連續兩代皇帝短命

曹丕是魏朝的開國之君,但他只當了6年皇帝就去世了,死的時候只有40歲,曹睿是魏朝的第二位皇帝,他23歲即位,26歲去世,當了13年皇帝,死的時候才36歲,一個朝代的前兩位皇帝壽命如此之短,所以引發了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就是第三位皇帝的年齡一定不會大。

第三位皇帝曹芳即位時只有8歲,所以就給了司馬懿與曹爽輔政的機會,也就有了後來的司馬懿與曹爽爭奪權力的過程,才有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機會存在,但凡曹丕與曹睿多活十幾年,根本就沒有司馬懿篡位的機會,這是誘因。

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使司馬懿沒有篡位,按曹魏這種政治體制,一樣會產生不同的”司馬懿“來篡位的,因為當時的士族階層正在崛起,實力又非常龐大,一個朝代不可能所有的皇帝都是英明之主,也不可能所有的皇帝都是壯年即位,但凡出幾個昏庸之君或者小皇帝,一樣會被人權臣篡位的,這就是權力高度集中的弊端。

如果司馬懿生在宋朝或者明朝,他根本篡不了位的,因為宋朝與明朝的政治制度已經比較健全了,皇帝即使幾十年不上朝,朝廷仍然能夠正常運轉,根本原因就是有政治勢力來制衡皇權,皇帝也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的,比如嘉靖皇帝與大臣的大禮儀事件就爭論了幾年,但這已經是明朝,在曹魏時代,顯然政治制度並不健全,這也是司馬懿能成功篡權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