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秦楚之戰的楚國,換成三國時期的蜀國,能反殺秦國一統天下嗎?

蜀漢甚至還不如戰國七雄中的楚國,更別妄言反殺秦國了。

而蜀漢最巔峰時期應該是公元219年。

公元208年,在曹操幾十萬大軍壓境之下,孫劉聯盟建立。赤壁之戰慘敗後,曹操被迫放棄南下,劉備趁機奪取荊州下轄七郡中的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公元211年,在劉璋邀請下,劉備帶兵入川,實則是要趁機吞併益州。至公元214年,劉璋投降,此時劉備佔有益州和半個荊州。

把秦楚之戰的楚國,換成三國時期的蜀國,能反殺秦國一統天下嗎?

公元217年,經過三年休養生息,在益州完全站穩腳跟的劉備主動發起了漢中之戰。經過長達兩年的拉鋸戰,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出其不意斬殺夏侯淵,劉備最終攻佔漢中並進位漢中王。關羽也在同一年發起襄樊戰役,水淹七軍攻下了襄陽,逼得曹操差點遷都。這一年劉備軍團威震華夏,蜀漢實力達到史上最巔峰。

此時蜀漢擁有荊州和益州總共有戶口33萬,人口不到150萬,軍隊人數最多不超過20萬。然而,同樣是在公元219年,呂蒙白衣渡江,襲殺關羽。蜀漢不僅丟失荊州,更要命的是損失了最重要的將領關羽及其手下4-5萬將士,蜀國國力受到重創,巔峰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事。

秦楚之戰時的楚國雖與戰國初期不可同日而語,但仍有一戰之力。

秦滅楚雖然是板上釘釘的事,仍經過一番波折。最初秦王嬴政在朝堂商議滅楚所需兵力時,老將王翦堅持認為沒有大軍60萬無法滅楚,而年輕將領李信信誓旦旦表示20萬便可滅楚,嬴政便讓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王翦則藉口年老回家休養。

把秦楚之戰的楚國,換成三國時期的蜀國,能反殺秦國一統天下嗎?

戰局一開始很順利,但是隨著李信不斷深入楚境,楚人堅決反抗,誓不投降,最終在項燕的反擊下秦軍大敗。嬴政這才發現還是王翦眼光毒辣,親自登門請王翦掛帥,並把60萬秦軍交到他手中。

王翦的60萬大軍再次圍攻楚國,楚國則徵調全國兵力交於項燕統一指揮,雙方對峙於平輿。誰知一連幾個月,處於進攻一方的秦軍竟然毫無動作。原來王翦並不想與楚軍正面硬拼,而是要靠強大的國力活活把楚國耗死。

楚軍本來是做好了決一死戰的準備,時間一長難免力有懈怠。項燕內心肯定萬分焦灼,此時的楚國拼國力完全無法和已滅亡韓趙魏的秦國相比,主動進攻則不過是又一場長平之戰。無可奈何的項燕只能命令士兵悄悄後撤,以圖儲存實力擇機再戰。誰知王翦很快發現楚軍正在退卻,60萬大軍全線出擊,楚軍立刻崩潰,項燕兵敗自殺。秦軍趁勢圍攻楚國都城,末代楚王昌平君殉國,楚國滅亡。

綜合對比來說,蜀漢遠不如楚國。

1、首先表現在軍隊人數上。蜀漢巔峰時期軍隊不過20萬,而楚軍與秦軍決戰時兵力至少在40萬以上,否則手握60萬重兵的王翦沒必要比拼國力。畢竟王翦手握秦國全國大部分兵力,而秦始皇的猜忌心很重,若楚軍只有20-30萬,王翦不可能與楚軍對峙好幾個月。

2、蜀漢國內勢力複雜,難以形成合力。蜀漢國內一直存在著好幾股勢力,至少可分為荊州集團(諸葛亮、龐統、徐庶、黃忠、魏延、蔣琬、馬良等)、益州集團(張松、法正、李嚴、劉巴、董允等)和原從集團(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糜竺、簡雍等)。這幾派的利益並不一致,尤其是益州集團,以維護益州本土利益為首要目標,偏安自保是他們的主流想法。

當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後,益州集團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基本是主張不戰而降的。而反觀秦滅楚時,楚國卻是舉全國之兵力與秦決戰,戰敗後楚王殉國,比扶不起的阿斗強了不知多少倍。

3、戰國末期到東漢末年,武器雖有發展但並沒有代差。實際上,戰國末期軍隊普遍已經裝備了鐵製武器,弓弩、甲冑等武器有了長足的發展,各種軍事戰略戰術經過數百年的戰爭檢驗已十分成熟完善。戰國末期到東漢末年400多年時間,武器雖有發展但沒有代差,戰略戰術也沒有變革性的發展。下一次武器的更新換代要等到宋代火器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