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什麼叫“死性不改”翁同龢就是個最為典型的例子

翁同龢所掌戶部只有六十萬兩白銀,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急需六十萬更新裝置、購買炮彈;頤和園工程還需六十萬購買南洋木材;為了壓制死敵李鴻章,更為了儘快修好頤和園讓慈禧太后趕緊搬離紫禁城,在“晚清著名騙子”李光昭得一陣忽悠下,“貪名不貪利”的翁師傅直接將錢撥給了李光昭。

走向共和什麼叫“死性不改”翁同龢就是個最為典型的例子

李光昭一案被李鴻章捅破後,光緒皇帝大怒,緊急召見翁同龢,來了一場“誅心”訓斥:

“朕就不明白,一本書法集你翁師傅就把自己給賣了,還賣的那麼賤!”

不得不說,作為“兩代帝師”,翁同龢並非一無是處,最起碼將“罵人”的功夫盡數教給了光緒皇帝。只是,光緒皇帝到底低估了自己老師的“臉皮”,靠嘴吃飯的清流怎麼可能就這麼簡單地認罪,無理尚且能爭三分,何況當時的李光昭還有“內務府的舉薦”、“慶郡王的批文”。

只是,沒等翁同龢解釋完,光緒皇帝再來一波諷刺:

“別說了!李鴻章也找你要銀子,還有朕的口諭,你怎麼就不批給他呢?”

完了,理由被直接推翻了,考驗翁師傅的時候到了。只是,翁師傅一輩子的聖賢書可不是白讀的,幾十年的官場鬥爭更不是白給的,既然“出於公心”的理由不成立,那就從“個人修為”上找理由為自己站臺。

翁同龢臉不紅、心不驚的給出了反駁:

“臣一生清廉,皇上是知道的!”

世人只道“貪官”可恨,殊不知“無為之清官”更為可恨。所謂“清官”認為只要打著“清廉”的招牌就可以理直氣壯,就可以名垂青史享受萬世敬仰;只是,這些所謂的“清官”都忘了,“清官”首先是“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是為官本職,“清廉”只是為官者的基本操守,並不是什麼需要必須推崇的高尚品德。

走向共和什麼叫“死性不改”翁同龢就是個最為典型的例子

翁同龢之流於朝務政事上碌碌無為,為何還敢正面硬剛李鴻章?不就是打量著自己“一生清廉”,自認為無懈可擊嗎!明嘉靖朝的“嚴黨”雖貪,但人家幹實事,“清流黨”固然清廉,但有何為國為民的具體舉措?清乾隆朝的和珅雖貪,但人家有真本事,劉墉一生清廉,可還不是被嘉慶皇帝評價為“向來不肯實心任事,行走慵懶”!

就是這句“一生清廉”,成為了多少庸碌無為之官員的遮羞布!

好在,光緒皇帝今天沒被翁同龢忽悠住,他認為翁同龢之所以能夠上當受騙,就是因為“貪”,只不過貪的方式不同而已。

“名利、名利,名在利前啊,翁師傅!”

“貪名”較之“貪利”,更無恥,更可恨!

正常情況而言,一代大儒、兩代帝師、清流領袖被自己的學生兼君主如此指責,心中必定羞愧萬分;所以,等鏡頭轉到翁同龢身著朝服對著鏡子反覆行叩拜大禮的時候,我還真有點心疼這位怎麼著也算被騙的老者,可等到翁同龢的弟子——張謇出現以後,翁同龢好不容易挽回的一點形象便徹底坍塌。

“恩師,事情已經過去了,何必如此自責呢。”

看吧,不光我們這樣想,就連張謇也認為翁同龢這是心中愧疚,自我懲罰呢!可翁同龢的回答卻讓人徹底明白什麼才叫“無恥”。

“自責?我這不是自責,太后的壽典上得跪好幾個時辰呢,我這把老骨頭到時候撐不住,有失禮儀,成何體統啊!”

人家不是自責,更不是心中愧疚,而是在練習慈禧太后壽典上的叩拜。被自己的學生指責、羞辱算什麼,如果在太后壽典上有失禮儀才是不成體統的大事,這才是“清流”立足朝野的根本。見過心胸寬廣的,可像翁師傅這等“勝不驕、敗不餒”,絕不受外界干擾而堅持自身原則的人,著實不好找。

走向共和什麼叫“死性不改”翁同龢就是個最為典型的例子

此時的翁同龢,讓我想起了唐國強老師版諸葛亮那句著名的“叫罵”:

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張謇無語了,但為了避免尷尬,他還是想盡辦法重新尋找話題,轉臉看見師傅的書桌上沒有了筆墨紙硯,張謇的話題來了:

“怎麼,桌上筆墨紙硯皆無啊?”

翁同龢終於出現了“羞愧”表情,趕緊表示:好你個張謇,哪壺不開提哪壺,為師還是知道要臉的!

張謇並沒有領會翁師傅的意思,或者,他壓根就不知道光緒皇帝剛剛給予自己的恩師“誅心評價”,接著說道:

“恩師是一代書聖,與文房四寶隔絕,那不等於絕食一般嗎?”

如果沒有李光昭事件的出現,張謇這波“彩虹馬屁”絕對具有衝擊力,也定會讓翁師傅十分受用,只是,這句話對於此時的翁同龢而言,簡直就像傷口上撒鹽一般。翁師傅嘴角顫抖,眼含淚花地說道:

“絕食一般?跟殺了我一般!但願有人殺了我呀!”

翁師傅,你到底哪來的自信啊?讓人殺了你,還用你“但願”?這明明是皆大歡喜、普天同慶的好事啊!

張謇一聽恩師原來還要臉呢,趕緊給予安慰:

“恩師,何必如此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啊!”

誠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可一個錯接著一個錯,一個過連著一個過,而且還一直秉承著“我有錯我認,但我絕對不改”的基本原則,可就不能再讓聖人先哲給自己站臺了,他們的棺材板會按不住的。

走向共和什麼叫“死性不改”翁同龢就是個最為典型的例子

既然張謇把話題挑開了,翁師傅也不藏著掖著了,開始發表自己的看法:

“可真不是一般的小過失呀,季直,你不懂我的心吶!李光昭一案,皇上責我名在利前,這是誅心之論吶!再說,國家白白的損失了六十萬兩銀子,我身為戶部主管,你說,我怎麼能不懷疚自責啊!”

我的天啊,翁師傅說人話了,他竟然聽出了光緒皇帝對其“名在利前”的評價是“誅心之論”;區區六十萬兩白銀,竟能讓翁師傅“懷疚自責”;這可能是翁同龢於《走向共和》中唯一的一句人話,但緊接著,張謇又配合著翁同龢徹底摧毀了好不容易讓人改觀的正面形象。

作為翁門弟子中的佼佼者,作為“翁門六子”的代表人物,張謇自然懂得該如何安慰自己的恩師:

“六十萬的損失是追不回來了,可這裡卻有一筆出賣江山社稷的天大的損失,卻也有老師挽回呀!”

忘掉一段感情的最好辦法就是重新開始一段新的感情,同樣,讓無恥之徒忘掉自己心中愧悔的最好辦法就是重新發起一段更為無恥的進攻。張謇同志深諳此道,翁師傅更是堅信這一套。

接著,張謇拿出了一張“華美銀行章程”,將李鴻章打算越過朝廷和美國人合資辦銀行的事情詳細彙報。只是翁同龢雖然也認為李鴻章此舉是“欺君枉法、越俎攬權”,但鑑於剛剛被光緒皇帝訓斥,也只能發出“不能再孟浪從事”的無奈感嘆。

只是,張謇可不願看到翁同龢這個窩囊的模樣,心想:你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你帶著我參與到朝堂爭奪中,你卻想退出不鬥了,想什麼好事呢!

走向共和什麼叫“死性不改”翁同龢就是個最為典型的例子

終於到了施展自己狀元級別口才的時候,張謇開始勸說翁同龢,只是,這些勸說之詞不管怎麼聽都倍覺刺耳:

“恩師,您可不能過分愛惜自己的羽毛呀,您要是不出面,讓國家蒙受巨大的損失,清夜醒來,捫心自問,當何以自處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您應該立刻上奏皇上,中止籌辦華美銀行!”

整部《走向共和》,最服氣也最無奈的就是這段話,翁同龢的羽毛還需要“愛惜”?早就沾滿鳥糞了!讓翁同龢挽回江山社稷的損失?不糟蹋就算燒高香了!翁同龢不出面,朝廷就會蒙受巨大損失?他出面才是大清的災難,才是天下蒼生的噩夢!

可“清流”就是“清流”,最拿手的本事就是“變黑為白”,就是尋找一切能為自己所用的聖人先哲為自己站臺。如果林文忠公知道自己的肺腑之言被用在了翁同龢的身上,真不知會作何感想!

張謇的一段話讓翁同龢重燃鬥志、滿血復活,立馬忘掉了剛剛的“懷疚自責”,重新登上了“損人不利己”的內耗征程。

翁同龢充分吸取了李光昭事件的經驗教訓,決定學習“清流”前輩們的先進辦法——自己躲在幕後,攛掇別人向前衝。當晚,翁同龢找到了慶王奕劻,決定讓這位慈禧太后的“新寵”充當自己的手槍。

不管是劇中還是真實歷史上,奕劻都有著兩個極為顯著的特點——貪,比和珅還貪;無能,無人可比的無能。一聽“兩代帝師”突然來訪,正被洋人弄得焦頭爛額的奕劻彷彿抓住了救命稻草,放低姿態,虛心請教:

“和洋人打交道,比當頤和園監工還難,翁師傅可得不吝賜教啊!”

向翁同龢請教外交事宜,如此奕劻絕對對得起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對其“斷送大清二百多年天下”的評價。奕劻此舉,不能說腦子被門擠了,只能說腦子空了。

走向共和什麼叫“死性不改”翁同龢就是個最為典型的例子

更讓人無語的是,翁師傅竟然直接享受了這句“不吝賜教”,真就擺開了“誨人不倦”的架勢,傳授了奕劻一兩招:

“不用跟他們鬧,當然也不能愛他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何愛只有啊!林文忠公有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王爺職責重大,小心為事就是了!”

注意了,翁同龢的這句話在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話中所指並非洋人的威脅,而是李鴻章越過奕劻負責之“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開辦合資銀行的威脅。按照後續劇情說明,我們知道兩人隨後進行了徹夜長談,主要內容就是強調李鴻章開辦合資銀行的“利歸外國,害遺中國”;就是李鴻章繼軍政外交之權外,又想撇開戶部獨攬財政大權的“心懷叵測,不可不防”。

人家有著正當理由,按照正常流程要錢,你不給;人家想自己弄錢更新裝置、購買炮彈以應對敵國越來越明顯的戰爭威脅,你又橫加阻攔;自己沒臉了,就攛掇著別人往前衝;翁師傅,果真大才,果真是晚清之“棟樑”,果真是“死性不改”的傑出楷模。

按照《走向共和》的中心思想,我們應該感謝翁師傅,感謝翁師傅為推倒腐朽的大清統治而做出的卓越貢獻!

如此翁同龢,誠如慈禧太后的評價——“不愧是清流領袖,見著縫就扎針”!

(文章僅依據電視劇《走向共和》的演繹情節展開,不以真實歷史為依據,煩請讀者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