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挖出一尊銅器,銘文重現歷史,難怪周武王能夠擊敗善戰的紂王

牧野之戰,是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公元前1046年左右,周武王和姜子牙會同眾多諸侯,討伐商紂王。商周兩軍在牧野地區交鋒,結果商軍之中的奴隸兵突然叛變,導致紂王大敗虧輸,最終不得不退往朝歌,自焚於鹿臺。

陝西挖出一尊銅器,銘文重現歷史,難怪周武王能夠擊敗善戰的紂王

軍事上的失敗,一般可以從戰略和戰術兩方面分析。以牧野之戰為例,也可依照這個正規化。從戰略上來說,紂王窮兵黷武、剛愎自用,不僅不能團結國內貴族,更不能親睦友邦,最終導致絕大多數諸侯都投靠於周人。紂王的失敗印證了那句老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但若想從戰術上來分析,卻困難重重。畢竟牧野之戰距離今天已有3000多年,第一手資料極為匱乏,光憑文字史料很難有說服力。從近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紂王是具有相當軍事才能的君主:

1。癸亥王卜 ? 才( 在) 九月。王正( 徵) 人方, 才( 在) 僱。

2。王卜, 貞: 旬亡? 王 , 隹( 惟) 王來正( 徵) 人方。

3。亥王卜, 貞: 旬亡? [王]月。甲子, 妹工典其 , 王正( 徵) 人方。

陝西挖出一尊銅器,銘文重現歷史,難怪周武王能夠擊敗善戰的紂王

由上述甲骨文可以看出,紂王時期,商朝屢次出征,他們透過一系列的戰爭,最終擊敗對手,虜獲大量奴隸。由此可見,紂王並非無能之輩。論行軍作戰,周武王和姜子牙未必是他的對手。

此外在牧野之戰中,周軍是遠道而來,紂王坐鎮主場作戰,無論是人數還是地形,都佔有優勢。那麼,紂王為何會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戰敗呢?

陝西挖出一尊銅器,銘文重現歷史,難怪周武王能夠擊敗善戰的紂王

1976年,陝西省臨潼鎮零口鎮出土了一尊銅簋,名曰利簋,它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重7。95千克。從做工與材質來看,屬於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更令學者們驚奇的是,器內底部還鑄有銘文4行33字,簡單記述了牧野之戰的經過:

“武徵商, 唯甲子朝, 歲鼎克。聞( 昏) 夙又( 有) 商。”

簡單翻譯來就是,武王討伐商朝,在甲子之日早上, 天還沒有太亮的時候就把商滅了。對於這個發現,學者們非常驚喜,這畢竟是我國首次發現牧野之戰的第一手資料。

陝西挖出一尊銅器,銘文重現歷史,難怪周武王能夠擊敗善戰的紂王

結合史書的相關記載,周軍確實是在甲子日早上天色未明的時候發起了進攻。例如《國語·周語》曾記載:“王以二月癸亥夜陳未畢而雨。”由此記載可見,周軍在晚上時就已開始佈陣。

從《尚書·牧誓》來看:“時甲子昧爽, 王朝至於商郊牧野, 乃誓。”也就是說,周軍到達朝歌郊外時已經佈陣完畢,並開始誓師。

陝西挖出一尊銅器,銘文重現歷史,難怪周武王能夠擊敗善戰的紂王

在古代,由於照明條件不足,一般只會進行偷襲戰,而不會進行堂堂正正的陣戰。畢竟在缺乏視野的情況下佈陣,很容易出現陣型混亂的情況。然而周武王和姜子牙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夜裡佈陣。從《牧誓》的記載來看,周武王為了維持陣型嚴整,不惜犧牲行軍速度:

今日之事,不愆於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勖哉夫子!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陝西挖出一尊銅器,銘文重現歷史,難怪周武王能夠擊敗善戰的紂王

簡單翻譯就是:今天決戰,我們進攻的陣列的前後距離,不得超過六步、七步,要保持整齊,不得拖拉。每次行軍超過四、五回合,六、七回合,就要停下來整頓陣容。

就這樣,周軍保持著陣型,一步步地挪到朝歌附近。當紂王和商朝軍人一覺醒來,周軍早已擺好陣型、嚴陣以待。到了這時,紂王只好動員軍隊倉促應戰,雖然商軍人數佔優,但已來不及佈下完美的陣型。

陝西挖出一尊銅器,銘文重現歷史,難怪周武王能夠擊敗善戰的紂王

在古代戰爭中,陣型的嚴整與否決定了一場戰役的成敗,完美的陣型可以建立區域性的人數優勢。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因為佈陣得當。最終,紂王在人數佔優的情況下完敗於周武王,而軍中的奴隸趁勢造反,導致商軍的完全失敗,而紂王自焚的命運,也就是不可逆轉了。

結合利簋銘文與史料,紂王之所以在戰術上敗給周武王,主要有兩點原因。其一,周武王算準時間,出其不意地在夜晚佈陣,最終得以出奇制勝;其二,周軍在佈陣方面佔得先機,而紂王倉促應戰,來不及佈陣,最終在主場敗給了周軍。

在筆者看來,周武王的勝利正好符合《孫子兵法》——“以正合,以奇勝”的軍事思想,最終一戰制敵,得以建立800年國祚的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