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木構豪宅”驚豔亮相湖南 勾勒5000年前盛景

“史前木構豪宅”驚豔亮相湖南 勾勒5000年前盛景

“史前木構豪宅”驚豔亮相湖南 勾勒5000年前盛景

10月8日,雞叫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史前木構豪宅”驚豔亮相湖南 勾勒5000年前盛景

10月5日,位於澧縣涔南鎮雞叫城村的雞叫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工作人員對木柱進行覆膜保護。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辜鵬博攝

金秋十月,稻浪滾滾閃金光,田間地頭豐收忙,不過,10月9日,在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彙報會”現場,30多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及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考古文博學院的專家豐收的是史前稻穀。

雞叫城遺址,坐落於常德市澧縣涔南鎮雞叫城村(原復興村),距今約5300-4000年,是澧陽平原史前文明的重要代表。遺址西發掘區揭露的大致屬於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300—4600年)早期,當天,面積約80平方米、平均厚約0。15米的穀糠層堆積和一座面積超過330平方米完整的大型木構建築遺蹟最吸引人目光。這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築基礎,距今約4700年左右。

■記者 吳岱霞

發現一

22噸稻穀產生的穀糠!

是5000年前湖南先民發達稻作農業的體現

雞叫城文化內涵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澧陽平原四大稻作遺址之一。當天的雞叫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彙報會,介紹了雞叫城遺址出土的豐富植物遺存。其中包括約為22噸的稻穀產生的穀糠。

考古工作者的重要發現是一處穀糠層,時間距今約5300—4600年,面積約80平方米,平均厚度0。15米,透過顯微觀察,確定穀糠層是單純的稻殼碎屑。工作人員表示,揭露穀糠層時,穀糠還是黃褐色的。

工作人員採集了兩塊樣品,透過單位體積的穀糠密度並結合現代水稻加工的調查結果,初步推算出這80平方米穀糠層所代表的稻穀重量約為22噸(帶殼),脫殼後的稻米約14噸。如果按照一日兩餐、每餐3兩米飯的標準,大約可供1000個成年人吃46天。

工作人員表示,本次發掘僅窺一隅,穀糠層實際分佈面積還要大很多。這次大批次穀糠層的發現,是先民發達稻作農業的生動體現。這表明雞叫城能夠供養大量人口。水稻種植對人系分工協作等要求很高,這也表明早期社會複雜化現象在雞叫城已經萌發。

此次發掘中,考古工作隊在灰坑、灰溝、壕溝和文化層中篩選出獼猴桃、野葡萄、桃、君遷子、櫟果、紫蘇、花椒等植物,這說明當時的澧陽平原氣候應該比較溫暖溼潤,物產豐富。

此次發掘中,還發現了炭化粟。粟即小米,為北方作物。粟在澧陽平原的旱地上種植可作為稻的補充,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提高了糧食總產量。

地位

為澧陽平原

四大稻作遺址之一

●1988年,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發現大量摻雜在陶片裡的稻殼,距今約9000年,將世界稻作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

●1995年,湖南澧縣八十壋遺址出土了近萬粒炭化水稻,距今8000多年;

●1996年,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距今約6000多年;

●2006年,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發現了大量炭化穀糠和完整的灌溉系統,這表明湖南澧陽平原是世界水稻的起源與傳播中心之一。

發現二

超330平方米木構建築遺蹟!

工藝與式樣豐富了史前中國的建築歷史

10月9日,雞叫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巨大的木結構建築基礎呈現在人們面前時,令現場專家歎為觀止。

據瞭解,在這批木構建築,其中尤以F63規模最大,儲存最好,其完整的木構基礎得以整體揭露。該建築體量之大、等級之高、結構之規整、儲存之完好,實屬罕見。

F63大型木構建築,在諸木結構建築中年代最晚,由主體建築和外圍廊道組成。據探溝探知,F63主體部分面積超過330平方米,加上南廊的總面積不低於500平方米。

F63的結構獨特之處在於房屋的主體建築外牆與隔牆均開挖有基槽,槽內放置長木板作為墊板,再在墊板上立木柱。專家認為這片區域比較低窪,如此操作,是為防止柱子下陷,增加受力面積。

工作人員介紹,F63建築的木柱極為考究,建築的木柱形狀多樣,以直徑約0。5米的半圓形大木柱為主,根據鑑定結果,其木材主要有楠木、香樟等。透過取樣測年資料顯示,它們的年代在公元前2700至2800年之間,為屈家嶺文化二期早段(或中期晚段)。

透過2020年和2021年的發掘,充分說明該發掘區是一處長期使用的高等級居住區。這些房址和臺基方向基本一致,與建城前環壕及城牆方向相同,體現了當時聚落的穩定性和規劃性。

透過柱洞式、基槽式、基槽立柱式、木構建築等不同方式的建築遺蹟,可以梳理出聚落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的建築方式,生動體現了先民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F63作為此次發掘的木構建築遺存,更是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要發現,其工藝與式樣豐富了史前中國的建築歷史,並對後世產生重要影響。

名片

雞叫城遺址

年代:新石器時代城址

地址:常德市澧縣涔南鎮雞叫城村

地理位置:坐落於洞庭湖區澧陽平原東北部的一處高出周圍2~4米的崗地上。北距澧水支流涔水約2公里,西南距“中國最早的城”城頭山遺址13公里。

時間線

1978年:被發現。

1998年和2006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西城牆及內側和中部一高地進行了小規模試掘,並對整個雞叫城遺址群進行了調查和初步測繪。對遺址的文化內涵和建城年代有了初步認識,並揭露出建城前的壕溝、木質構件等重要遺蹟。同時,初步瞭解了雞叫城遺址群遺址的數量、分佈以及各遺址間的網狀水系。

2018年秋至2019年冬:對雞叫城遺址及其周邊區域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古鑽探,基本弄清了雞叫城城牆、護城河、早期環壕的位置,對遺址城內堆積的種類和分佈有了輪廓性的認識;確認在雞叫城建城以前,內部存在帶有環壕的早期聚落;進一步認識了遺址的年代和城牆的建築時間及過程。

2020 年和 2021 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分三次對西南城牆內側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 721 平方米。發現一批大型建築遺蹟,證明此處在建城前環壕廢棄以後,長期作為高等級建築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