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與項羽隔澗較量,第一次較量,就以項羽的失敗告終

劉邦與項羽隔澗較量,第一次較量,就這樣以項羽的徹底失敗告終時光追溯當時,當我們回到劉項對峙的時候。東西二城中隔一山澗,僅有百步之遙。這個獨特的地理條件,為楚漢雙方不時舉行面對面的“峰會”提供了可能。於是,以潤水為欄,以懸崖為臺,以藍天為幕,劉項二雄在這裡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曠古奇劇,向世人、後人無保留地裸程了他們的秉性和靈魂。

劉邦與項羽隔澗較量,第一次較量,就以項羽的失敗告終

由於從曹咎成皋失守起,敖倉重為漢軍所據有,彭越又在梁地多次襲斷楚糧,楚軍漸漸乏食,項羽不免焦躁,急欲與漢軍決戰。劉邦的父親、妻子,還有舍人審食其,被項羽扣為人質留在楚營已有兩年多,項羽為了激怒劉邦,這時使出了很殘忍的一招:將劉太公綁縛在一塊大砧板上,隔著山澗厲聲高呼道:劉邦聽著,爾若不速速出降,我便烹食爾父!據《漢書補註》引《郡國志》說,劉太公是被置於特地築起的一個土壇上的。文中稱:廣武“東城有高壇,即項羽置太公於上處,今名之曰項羽堆,也呼為太公臺”。此時已是漢王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地處黃河南畔的廣武該已進入嚴冬,高山深潤寒風刺骨。劉太公是早已過了七旬的風燭老人,如何經得起這般折磨!其狀其情,一定慘不忍睹。

劉邦與項羽隔澗較量,第一次較量,就以項羽的失敗告終

項羽又呼喊了一遍,激起了滿山滿谷的回聲,震盪在東西兩城上空。守城的漢兵立即稟報了漢王。劉邦也是人,當聽到年邁的父親即將遭烹這樣的人間慘劇時,他的驚駭、悲痛、憤怒可想而知。令人驚奇的是,此刻出現在這個特殊舞臺前的劉邦,卻彷彿已與那哀號中的老人毫不相干,他鎮鎮自若,輕鬆自如,甚至還面帶譏諷的微笑說了這樣一段話:因為我倆曾經在懷王面前約為兄弟,所以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親;既然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那麼你現在要烹食的就是你父親,我反面退居為次要當事人,所以“幸分我杯羹”。但如果查閱一下《史記》和《漢書》,既不見有劉、項“俱北面受命懷王”的記載更看不到兩人“約為兄弟”的蹤影。很可能,這其實是劉邦臨場發揮出來的“情感”戰術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能夠作出如此冷靜和機智的應對,不僅說明他有極強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表現出很高的智慧。

劉邦與項羽隔澗較量,第一次較量,就以項羽的失敗告終

當然,劉邦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道德代價。的確,像“幸分我一杯”這樣的話只有將自己的人性完全換成獸性後才能說得出來,後人也往往以此責難劉邦。新近有學者著文將此“分羹”說與本書第一章中寫到的從車上推下一對兒女那件事聯絡起來,指責劉邦不孝,也不慈”。如果諸位要我說說對此的看法,我倒想冒一次天下之大不韙,為劉邦辯解幾句。我覺得這與第一章裡寫到的那次生死選擇有所不同。那時是馬疲車重,追兵在即可以有三種選擇:劉邦卻選擇了最不應該選擇的一種:儲存自己,丟棄孩子。

劉邦與項羽隔澗較量,第一次較量,就以項羽的失敗告終

為此他不可能不受到良心的譴責。這一回項羽給了他兩種選擇或者出降,或者眼看著父親被烹。其實項羽想要的只有一種:出降:劉邦能夠選擇的也只有一種:拒降。那麼能不能運用軟的一手,醫如跪下來痛哭流涕要求放過老父呢?顯然不能。要知道這不是在做遊戲,而是在戰爭。所以如果我們試著將自己置身到那樣一個特定環境中去作些思考,恐怕對劉邦的此種行為多少就會有幾分理解。人質之所以能造成巨大威脅,就在於被扣押一方的重視。因而在某種特定情境下,故意裝作對人質毫不在意的樣子,有時倒反而成為解救人質的一種策略。當然這要冒很大的險,因為說到底這是一場人性的賭博啊!

劉邦與項羽隔澗較量,第一次較量,就以項羽的失敗告終

劉邦大概就是在一種賭博心理的支配下,做了那種表示和說了那樣一番話的。他與項羽“搏”的是各自的心理承受力,看誰能忍到最後。這也就是說,劉邦內心並非真的對父親將被烹就那麼一點不在乎,綜觀他對父親的行事,應該說還是有點孝心的。當然,像“幸分我一杯羹”那樣毫無廉恥的話,也的確只有劉邦這種性格的人才能說得出口來!

劉邦與項羽隔澗較量,第一次較量,就以項羽的失敗告終

果然,“項王怒,欲殺之”。項羽發怒,是因為在那短暫的一刻裡,劉邦的厚顏無恥毫無人性超出了他的想象,從而粉碎了他的計謀。項羽雖有“婦人之仁”,但在他衝冠一怒之下冒出“欲殺之”的意念的確很危險,我們不能不為劉太公捏一把汗!幸好,這時有個人站了出來,化解了這種危險。還是那位“心在楚營心在漢”的項伯,第三次為劉邦說了好話。他對項羽說:天下大勢如今尚無定局,凡事不要做得太過才好。況且像劉邦這樣蕩天下的人,往往不怎麼顧及家人的。再說你殺一個老人,對戰局不會有任何益處,很可能還會招來禍害。項羽無奈,只好作罷。第一次較量,就這樣以項羽的徹底失敗告終。好了,我們今天的內容就說到這裡了,感謝您能夠把文章看完,我們下個故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