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軍戰鬥傷亡不大,而勝利方秦軍為何損失近半?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

關於長平之戰雙方參戰兵力和傷亡資料,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秦國60萬,傷亡25萬,趙國45萬,傷亡5萬,40萬被活埋。

一直以來,我是對這些數字抱有很大懷疑的,特別是雙方參戰兵力。

長平之戰,趙軍戰鬥傷亡不大,而勝利方秦軍為何損失近半?

戰國時期天天在打仗,而我們從《史記》等史書中看到的動不動就是數十萬軍隊,動不動就是全殲數十萬人,戰國哪來的那麼多人?

也許大家對長平之戰秦國60萬人還能接受,但是根據《史記》記載,長平之戰次年秦昭襄王再次發兵攻打趙國,秦昭襄王想讓白起為主帥,白起回覆了一段話:

“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想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

重點是“今王發軍,雖倍其前”,按照白起的說法,這次攻打趙國的秦軍人數是長平之戰的兩倍,也就是說120萬人!而趙國十倍的防守人數,那不是450萬人?難道戰國的人口像韭菜一樣,割完明年就能長出來?

因為沒有準確史料記載,我們對戰國時期各國人口並沒有確切的認知,但是西漢初年全國人口僅1500萬,雖然經歷了秦末亂世和楚漢相爭,但是戰國時期打的仗可一點不比這時候少,因此就算戰國時期人口比之西漢初年有增加,也不會多於2000萬。七國人口總共2000萬,平均下來一國人口還不到300萬。秦國、齊國、楚國是大國,人口稍多,韓趙魏燕人口較少,假設秦國有500萬人,佔1/4人口,已經是上限。以每戶5口人,每戶出一壯丁參軍,極限可養100萬的軍隊。但是別忘了,一國之根本不是軍事,而是耕種,如果家中壯丁都出去打仗了,田地就都荒廢了,沒了糧食收成,國家怎麼支撐,所以通常會三戶或者五戶抽一丁,那樣軍隊人數就在30萬左右了。

長平之戰,趙軍戰鬥傷亡不大,而勝利方秦軍為何損失近半?

另外“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事行動必須有強大的後勤支撐。我軍在淮海戰役時出動總兵力60萬人,但是後勤保障的支前民夫達到500餘萬人,將近10個人保障1個人。戰國時期的後勤保障能力肯定不如解放戰爭時期,如果按照10人保障1人,出動60萬軍隊就要有600萬人保障,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大膽猜測,史書中記載的各國參戰兵力其實包含了後勤保障人員,60萬秦軍中應該只有數萬秦軍主力,其他數十萬都是保障人員,趙國這邊軍力也僅僅是數萬,這就和《史記》中記載,白起僅僅用了2。5萬餘人就包圍了趙軍,用5000人就斷了趙軍糧道比較契合了。

總結來說,長平之戰雙方總參戰兵力100餘萬包含了後勤人員,實際參戰兵力均在數萬之餘,因此慘烈的長平之戰後的次年,秦國還有能力組織大軍攻趙,趙國也有能力堅守待援打反擊,還能在北方抵禦匈奴入侵。

長平之戰,趙軍戰鬥傷亡不大,而勝利方秦軍為何損失近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