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不提倡養貓原因細思極恐

文/林巖

古人為何不提倡養貓原因細思極恐

人類自從馴養貓開始,就有關於“妖貓”、“貓妖”的種種傳聞。明代學者江盈科在《雪濤談叢》中記錄其家鄉——湖南桃源有一條諺語:“豬來窮來,狗來富來,貓來孝來。”

意思是,豬來到家中就會導致貧窮,狗來了則帶來富貴,而貓來了則意味著家中有人將要故去。因此,民間發現“豬貓二物,皆為人忌,有至必殺之。”

類似的說法還有“貓兒來帶麻布”、“貓兒來耗家”等等。

清代學者金海住在《雅俗稽言》一書中進一步解釋說:“窮則牆坍壁倒,豬自闌入之;富則庖廚狼藉,狗自赴之;開當鋪則群鼠所聚,貓自共捕耳。”

《浪跡叢談》記載:閩地有“貓衰犬旺”一說,認為養貓的人家容易衰敗,而養狗的人家會很快興旺起來。

因為貓夜間活躍,古人就認為貓屬於凶兆的陰性動物,自然就會和妖異、鬼神之事扯在一起。

《夷堅志》記載:“庖婢慶喜,置兔臘於廚,為貓竊食,而遭主母責罵,不勝憤憤,擒貓擲於積薪之上,適有木叉,正與腹值……”

宋朝的時候,某地有個叫慶喜的婢女,她把兔子製成的臘肉放在廚房,被一隻貓發覺,偷偷啃食了。

女主人為此責罵婢女慶喜,慶喜就把怨恨發洩在那隻貓身上。

慶喜用竹籤子穿透貓的肚子,“腸胃流出”,慘叫一晝夜後才慢慢死去。

古人為何不提倡養貓原因細思極恐

一年後,慶喜抱著被褥出門晾曬,不小心跌倒,恰巧一隻竹片穿過小腹,當時“灑血被體”,第二天就死去了,人們認為她受到了貓亡靈的報復。

《玄怪錄》記載:“崔紹沉三貓於江,之後,三貓上訴索命。”

唐朝溫州刺史崔紹曾把三隻貓沉溺江中,不久,三隻貓的魂靈向上天索命,崔紹護送叔父靈柩返回北方,途經鄭州時,“痢血”而死。

《聞奇錄》也有類似的記載:“進士歸系,暑月與一小孩與廳中寢。忽有個貓大叫,恐驚孩子,使僕以枕擊之,貓偶中枕而斃。孩子應時作貓聲,數日而殞……”

五代時期,某進士返歸家鄉,和家中一個小孩子在客廳休息。一隻貓忽然大叫起來,驚嚇了孩子。

進士就用枕頭(疑似木枕或瓷枕)砸那隻貓,那隻貓當場死掉了,詭異的是,小孩子忽然像貓一樣慘叫不已,幾天後就殞命矣。

《青瑣高議》記載: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鹹平縣(今屬河南通許)人朱沛家境殷實,喜好飼養鴿子,他就用竹籠子養了一百多隻鴿子。

有一天,一隻貓偷偷吃掉了一隻鴿子。朱沛大怒,於是把貓抓起來,用刀砍斷了貓的四足,丟進院子裡,幾天後,這隻貓才慢慢死掉。朱沛先後以同樣手法,弄死了十多隻貓。

後來,朱沛的妻子生下雙胞胎兒子,都沒有手足,朱沛就把兒子遺棄了,卻始終不悔悟自己行為。

《貓苑》記載:清朝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陽春縣(今屬廣東陽春市)修築縣衙。有一天,工匠還沒有吃午飯,一隻貓偷吃了“飯並羹”。

工匠大為惱火,於是就捉住了貓,將其丟進牆壁的空隙中,活生生砌在了牆裡面。

縣衙竣工不久,衙門裡邊的人都惶惶不安,家中的下人、小孩子常常莫名其妙地病死。

縣官於是找來女巫占卜,女巫說:“這是貓鬼為祟,就在這牆壁裡。”

縣官於是命人拆毀牆壁,發現了那隻死貓。於是就在女巫的指導下,“奠以香錠”,並把那隻貓的屍體遠葬在荒野,自此後,縣衙官吏的家中就安然無恙了。

當時任職幕僚的蔣稻香親眼目睹此事,告知了《貓苑》的作者黃漢。

古人為何不提倡養貓原因細思極恐

事實上,貓咪並沒有古人想象的那麼恐怖,它們選擇夜間活動,完全是為了捕捉同樣是夜間活躍的老鼠而已。

《翼駉[jiōng]稗編》記載:金陵城(今屬江蘇南京)馬某養了一隻毛色純黑的貓,有一天,有個四川人路過他家,發現了那隻貓,於是提出願以重金購買。

馬某見四川人很執著,於是就故意賣關子說:“畜以自玩,不覓售也。”

四川人果然是個真買主,於是不停地加價,最終竟出價高達一百兩銀子。

馬某決定見好就收,於是把黑貓賣給了四川人。兩人成交之後,馬某忍不住問:“這隻貓如今歸你了,你能不能告訴我,為啥要花高價買下它呢?”

四川人說:“實不相瞞,貓屬於神物啊!它所居住之地,方圓十里的老鼠都活不成,我家是做紡織品生意的,最怕的就是布料被老鼠咬爛噻,我養了很多貓,可惜都被老鼠咬死了,這隻黑色的貓最善於捕鼠,我帶回去就可高枕無憂矣!”

馬某半信半疑,等到四川人帶著黑貓離開後,他開啟自家閣樓的地板,發現“果有死鼠數鬥,大者重二十斤”,馬某後悔把一隻很能幹的黑貓賣給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