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數量增多導致假幣頻出,錢莊、兌換業藉機利用混亂牟利

銀元每一個,是用白銀七錢三分鑄成,庫秤是七錢二分,銀質最標準的是墨西哥鑄成的,上面有一隻“鷹”,所以又稱為“鷹洋”,因是外洋運來的,文人筆下稱為“番餅”,民間稱作“洋鈿”。一部分文人甚至把一塊錢稱作“番佛一尊”。足見當時一般人對銀元的重視和膜拜。

鷹洋在清朝時已普遍流行,大清帝國在光緒年間大量鑄造了多種銀元,上面有一條龍,稱為“龍洋”。

到了民國初年,袁世凱秉政,又鑄造了一種銀元,上面有很大一個袁世凱的頭像,所以後來民間將這種銀元稱為“袁大頭”,簡稱“大頭”。上述數種銀元,在同一時期等價使用。

銀元之下,還有兩種輔幣,第一級是“銀角子”,南方稱為“毫子”;第二級是“銅元”,俗稱“銅板”。這兩種輔幣,並不是十進位制,是要跟著銀價銅價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稱“小洋“,兌換店天天有市價牌子掛出,一元能換銅板多少?

那時市價沒有多大上落,銀元一枚,約可換銅元一百二十八枚左右。白銀七錢三分的銀元已很重,要是有一百銀元的交易,重量即達七十三兩,這是不可能帶在身邊的,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都用錢莊的莊票,後來鈔票也通行起來了。

可是銀行與錢莊的庫存,仍以白銀為本位。一切用銀元作為流動品,往來結算只是使用銀元,所以每天一清早在銀行錢莊薈集之區,可以見到行莊的老司務(即工役

背上負著一個黃藤笆斗,漆上了錢莊名稱的黑字,裡面盛著銀元,互相遞解。數目大的要用特製的鐵框厚木箱解款,鈔票就沒有這種麻煩。

銀元數量增多導致假幣頻出,錢莊、兌換業藉機利用混亂牟利

好在解銀元的木箱既笨又重,必須兩人才抬得動,搶劫是不可能的,況且那時治安良好,在銀行和錢莊區的警衛也極嚴密,盜劫絕少發生,搶笆斗的事十數年中偶或有之,劫銀箱的事簡直不曾聽見過。

銀元放在身邊,鏘鏘有聲,而且白花花的色澤更是炫眼,所以舊時個人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生事故,俗語所謂“財不露白”,“白”字舊時指銀元寶或白銀而言,後來即指白銀製成的銀元而言。

鈔票輕而易於攜帶,不會惹人注目,於是鈔票的通行越來越旺,使用大量銀元的機會日漸減少,大抵十元以下的往來,都用銀元,十元以上的則用鈔票。鈔票分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四種。

由於銀元是九八純銀鑄成,僅百分之二是其他金屬,所以硬度比百分之百的純銀還要硬。當時銀元也有假的,是摻和銅質或鉛質製成的,精明的人都懂得辨別的方法,只要拿一塊錢敲另一塊錢的邊緣,真的鏘鏘有聲,假的會發出木木然的啞聲。

還有一種含銅質極少的假銀元,只要以兩手指夾在銀元中心,用口唇向銀元邊際一吹,真的銀元會發出很輕微而悠長的“殷”一般的銀笛聲,假的就沒有。銀錢業的從業員,在年少學業時,就要練習辨認銀色和各種版樣,以及辨別響聲。

銀元數量增多導致假幣頻出,錢莊、兌換業藉機利用混亂牟利

銀元越出越多,版樣名稱約有二十多種,辨別大批銀元的真假,要敏捷。要是不懂得這些技術,就會吃進“夾銅洋鈿”,令人懊喪不已。

銀元的排列安放,有一定的規格,有一塊木板叫做“銀元板”,是一塊板上雕出十行半圓形的凹穴,每一行可以放五十元,二十行就是一千元,這是銀行錢莊和大商行中所必備的工具。

點數銀元又有一種方法,是憑兩隻手,右手只拿一塊銀元,左手拿成疊銀元。左手指陸陸續續把銀元推出,右手就循次一塊一塊地敲響銀元的邊,一面敲一面聽,聽到聲音不好的,即刻把那一塊錢剔出,於是再敲再數,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地唱著數下去,一百塊錢,不到一分鐘,就把鑑別的工作做好了。民國初期的銀元

辛亥革命以後,清朝政府滅亡,成立了中華民國;但是民國初年的銀元流通狀況更加混亂,除了外國的各種洋錢(如鷹洋、站人洋、本洋、日本龍洋等

繼續上市之外,還有清朝末年北洋造幣總廠和地方各省發行的各種龍洋,以及民國元年鑄造的孫中山半身側面像開國紀念幣、四川軍政府發行的“漢”字銀元等,達到十幾種之多。由於這些銀元種類繁雜、成色不一,有的甚至相差一成左右,所以價格也有高低的差別

。按照當時全國的金融中心上海銀錢業所開的價目,標準以成色最好的鷹洋為主,為1;南方各省龍洋減少0。15‰至0。25‰,北洋造幣總廠的龍洋減少0。5‰。至於東北奉天、吉林、東三省、四川等地的銀元,因為成色差,錢莊素不通用,即便使用也必須加以重大貼水,減少百分之一至二。

這樣,錢莊、兌換業就利用這種混亂情況,操縱銀元的市價,買進賣出,從中抬高或壓低價格,獲取暴利,給人民帶來了危害。同時,對中外貿易的開展、國家財務賦稅的收入也造成了麻煩。

在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呼籲下,北洋軍閥政府在民國三年(1914年

頒佈了一項國幣條例,整頓和統一銀元的發行使用,規定鑄造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四種銀幣,以一元的為主。這種新鑄造的銀元正面是袁世凱的側面頭像和鑄造的年份,背面是“一元”兩字和嘉禾紋飾,俗稱“袁頭幣”、“袁大頭”、“大頭”。規定每枚重七錢二分,成分為銀90?銅10?後改為銀佔89?

銀元數量增多導致假幣頻出,錢莊、兌換業藉機利用混亂牟利

同時還宣佈一切稅收和財政收支都要用國幣,不用外國鈔票和生銀兩。在少數民族地區准許使用舊銀幣、銅元和制錢等等,但都要照市價摺合成新銀幣。

民國四年

1915年

以後,各省又先後仿鑄袁頭幣。這種新銀元形式劃一,花樣新穎,容易識別,成色和重量又能夠嚴守規定,所以發行以後,很快就在全國各地流行開來。

它首先在上海取代了龍洋的地位,逐漸和舊主幣一外國鷹洋持平。墨西哥改行金本位以後,鷹洋停鑄,來源斷絕,在我國的流通數量也逐漸減少,有自然消滅的趨勢。

只是由於外國銀行的干涉,鷹洋還在我國市場上和“大頭”並行使用。到了民國八年(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以後,上海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界也實行罷市。6月11日,錢業公會透過決議,取消鷹洋等外國銀元的行市,只使用國幣,至此銀元的流通完全統一。這種統一,是中國近代貨幣史上的一個進步。

其主要原因,除了“五·四”運動的政治影響之外,應該說是新發行的袁頭幣在形式、重量、成色、數量上都能夠滿足貨幣流通的需要,具備了成為銀元主幣的各種條件。袁頭幣在袁世凱死後繼續鑄造和流通。

民國初年的物價

民國初年,政權雖然落入北洋軍閥手中,但是,資產階級民主派仍利用了當時的革命形勢,宣揚“興商”、“利民”、“富國”、“實業救國”、“實業計劃”的主張,迫使北洋軍閥政府頒佈了一系列保障資本主義企業的法令;而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陷入戰局,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侵略,因而中國的民族工商業有所發展,農業生產也比較穩定,以致這一時期的物價總水平雖然有所上漲,

但從十多年的較長時間看,與後來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物價波動狀況相比,漲速還算是比較緩慢的,但就某些年代或地區看,物價是很亂的。

銀元數量增多導致假幣頻出,錢莊、兌換業藉機利用混亂牟利

指數表明,當時我國從南到北,由沿海到內地,物價普遍上漲了,儘管漲速比較緩慢,但給人民生活增加的負擔仍然很重。

況且這種負擔僅是一種表面現象,還有許多複雜的壓榨更重。例如乞內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北洋軍閥的外債來源減少,乃乞靈於內債。

在整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從民國元年(1912年

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

,共發行27種內債合6。2億元以上,為清政府整個統治時期實發額的10倍以上。

關、鹽兩稅本是北洋軍閥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從民國六年

1917年

至民國十五年

1926年

兩稅合計實收16。6億元。還不能滿足軍閥政府龐大的消耗需要,各地軍閥為了籌措經費,還擅自徵收鹽的附加稅捐。

全國鹽的正稅和附加稅,

民國十五年

1926年

比民國十二年

1923年

增加4倍。除鹽稅以外,還有田賦,並且出現了田賦的預徵,四川梓桐

民國十五年

1926年

竟預徵到1957年。

北洋軍閥除向人民徵收苛捐雜稅以外,還濫發貨幣,其中有一種輔幣銅元。隨著銅價的下跌,銀元兌換銅元的比例,不斷增加。北京當時每一銀元兌換銅元的平均數如下:

銀元數量增多導致假幣頻出,錢莊、兌換業藉機利用混亂牟利

此時各地的大工和小工的日工資,多以銅元結付,由於銅元貶值,加重了人民生活負擔。

至於具體物價,我們不妨看看時人的記載:“

從前到北平,交通工具只有火車,我們坐的是‘藍鋼車

,過了南京,才知道中國之大,實在是大得不得了,火車一共要走三日三夜,每到一個站,站上都有許多小販攤來兜售土產,一籃籃一包包的東西只要六個銅元至八個銅元,惟有到德州,有一種燻雞,每隻要賣到小洋二角,初時我認為太貴,只想買兩隻,後來一想,藍鋼車餐廳的大菜,每客要小洋六角,那麼不如多買兩隻,也可以代替一餐,料不到德州燻雞肉質既肥且嫩,香味濃郁,口頰留香,舌本生甘,簡直是從未吃過的珍品。

火車進入山東境內,因為地近棗莊,有一種紅棗,色澤鮮紅,形如雞心一般,每一簍賣銅元八枚,我覺得東西雖好,價錢太貴,只要買兩簍,那個小販出取一粒紅棗,朝地下一擲,竟然砰然有聲,分裂成為二三塊,足見這種紅棗清脆異常,於是我又多買了兩簍。火車一開動,開始吃棗,脆既脆得不得了,甜亦甜得很適度,而且無核的,所以我倆一下子就吃光四簍,代替了一餐,計算起來,比吃大菜又美又廉,可以省了許多錢。

到了北京(那時稱北平

火車總站,已有親友在接車。接觸到眼簾的,就是“大前門”的偉大建築,本來從前上海有一種大前門香菸,就以大前門為標記,但親歷其境一看,就覺得全然不同,這是一庭複式的城樓,高不可攀,偉大無可比擬,自己頓時覺得渺小得很。親友們為我倆僱了兩輛人力車

人力車在上海稱為黃包車,在香港稱手車,在北平稱‘膠皮

,意思是這種車輪用樹膠橡皮來制的

,那時北平汽車不多,通常都是坐這種

膠皮

來往的。

北平用的貨幣,雖用鈔票,通常還是使用銀元,但是他們稱它為

大銀兒

,銀角子稱為

小銀兒

,銅元叫作

銅子兒

,至於銅錢已近絕跡了。

北方產的水果,集中在北平,品種多得很,按照我那時日記上所記載的,小兒梨每一個銅元二枚,桃子每個銅元一枚,雅兒梨、煙臺梨、萊陽梨,每斤只售一角。有一種蘋果又熟又甜,每個銅元二枚,又有一種牛奶葡萄和玫瑰葡萄,每斤小洋一角半,是最精緻名貴的水果了。雞蛋每隻銅元一枚,鴨蛋更便宜,但鴿蛋就比較貴,要賣到二個銅元,製成品如北平松化皮蛋,也只賣銅元一枚。還有一種很大的糟蛋,是用鵝蛋做的,放在瓦罐裡,兩個蛋只賣銅元四枚,蔬菜方面,要比上海便宜到三分之一。我的幾個親戚都是大學教授,月薪高達八十元,即使家中人多,也是月月有盈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