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下壓著一寶劍,挪開後見到神奇一幕,專家:領先世界2000多年

秦俑下壓著一寶劍,挪開後見到神奇一幕,專家:領先世界2000多年

人們總是說中華上下五千年,但事實上若是追溯上古時期,中華文明誕生了可不止“上下五千年”。正是有古人們一點點地積累才有了現代的科技文明,而也正是遠古時代的人們一代代積累,才有了古人們的智慧。有些古人的黑科技,說出來大家都不會信。

中國古時候的青銅劍到鋼鐵劍的轉換是在秦漢時期,漢朝之前,人們還在大量地鑄造青銅劍,但是青銅劍的一些不足之處已經逐漸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所以才有了韌性更強的鋼鐵劍的誕生。

秦俑下壓著一寶劍,挪開後見到神奇一幕,專家:領先世界2000多年

所以,若要比較青銅劍,還得看先秦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的青銅劍鑄造技藝就已經達到了巔峰,1965年12月於湖北荊州出土的越王勾踐劍便是代表了當時“短兵器”的最高鑄造水平,是青銅劍中的王者。

注意了,這裡提到的是“短兵器”三個字。在青銅劍的鑄造技藝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銅和錫的結合。如果錫少了,青銅質地會比較軟,中看不中用;如果錫多了,青銅質地會過硬,性質較脆,容易折斷。

秦俑下壓著一寶劍,挪開後見到神奇一幕,專家:領先世界2000多年

所以古人們為了保證青銅劍的硬度,但是又不想讓它輕易折斷,就只好在形狀上下功夫。比如縮短劍身長度,再加寬加厚劍身,不過,這也使得古時候的青銅劍普遍比較笨重。迄今為止,全世界出土的古代青銅劍大多都具備了“短、寬、重”這三種特點。

但是,從古至今,劍這種武器的演化過程就是越來越長。從最初始的20多釐米的長度,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的50到60釐米,也可見證古人戰爭形式的變化。此時的秦國便另闢蹊徑,秦兵的劍和其他國家的劍不太相同,他們更加偏好長劍。

秦俑下壓著一寶劍,挪開後見到神奇一幕,專家:領先世界2000多年

當時荊軻刺秦王的時候,就有說荊軻的匕首太短了,只能追著秦王環柱跑。而秦王當時之所以沒能一下子將自己的佩劍抽出來斬了荊軻,卻是因為劍太長了。當時秦王的佩劍到底有多長,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已經出土的秦劍的長度確實令人不敢置信。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人們在清理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的時候,無意間在秦兵馬俑身下發現了一把秦劍,長達91釐米。當時這柄劍的出土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這還是第一次有這麼長的古青銅劍出土。

秦俑下壓著一寶劍,挪開後見到神奇一幕,專家:領先世界2000多年

而後,1994年,考古專家們又在二號坑發現了一批青銅劍,其中最短的也有80多釐米,最長的居然有95釐米。這才使得人們相信,秦國已經有了鑄造長劍的工藝水準。為了能夠使長劍在韌性與硬度之間保持平衡,秦國的鑄劍師們將銅錫的比例把握得恰到好處。

秦劍表面的含錫量高達30%多,而其內部的含錫量也有20%,經檢測這秦劍的硬度已經相當於中碳鋼。不過在現代人看來,秦劍還是比較脆的,它們的韌性相當現代的玻璃,所以有些出土的秦劍已經摺斷了。

秦俑下壓著一寶劍,挪開後見到神奇一幕,專家:領先世界2000多年

這裡還得闢個謠,所謂的秦劍身上帶有“記憶金屬”,彎了也能自行恢復,其實是大家的謠傳,切不可相信。秦劍身上真正的“黑科技”,是在於其表面那一層密密的鉻鹽氧化屏,厚度只有10微米,大約只有十分之一的報紙厚度。

秦俑下壓著一寶劍,挪開後見到神奇一幕,專家:領先世界2000多年

這一層薄薄的鉻鹽氧化屏的作用在於保護劍身,增強抗鏽蝕能力。而越王勾踐劍在出土的時候,專家們發現,它是使用了硫化處理的防腐方式。這兩種方式比起來,“鉻鹽氧化”的功效更勝一籌。所以秦劍雖然易斷,但是在出土的時候卻依然程亮如新,一次性可劃破18層紙。

而這種“鉻鹽氧化”技術還是在上世紀的時候才宣告發明的。1937年,德國科學家發明了這門技術;1950年,美國又發明了這項技術後,還申請了專利。所以,秦劍的出土,震驚了整個世界,大概所有人都不會想到,最先發明“鉻鹽氧化”技術的人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勞動人民。